收起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

展开

看这里—关于肿瘤饮食的15个问题解答

信息来源: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 发布日期: 2022-06-02 16:12 【字体: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营养与食品安全分会会长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胡雯教授团队,关于肿瘤饮食的15个问题解答。作者张欣玥。


在我们身边总充斥着各种肿瘤饮食观点,街坊邻居、亲戚朋友齐来支招,到底什么观点才是正确的呢,不如看看这篇“肿瘤患者饮食十五问”。

问题1 

首先“发物”的说法是指能引起旧疾复发或新疾加重的食物,如鸡肉、鹅肉、狗肉、牛肉、海鲜等。但是从现在科学的角度来说,“发物”与肿瘤的关系其科学性有待考证,至少到目前为止未见明确因“发物”导致肿瘤疾病加重的病例;大部分“发物”作为优质蛋白质来源丰富的食物,该吃就吃本身对食物过敏的当然不可以啦

问题2

要说清楚为啥子靠饿是饿不死肿瘤细胞,就先来简单介绍下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细胞以无序而迅速的分裂增殖方式侵犯占领自己的地盘;无论摄入的营养够不够,肿瘤细胞都能适应环境生长。对不吃不喝企图饿死肿瘤细胞的患者,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营养不良,加速疾病的恶化,得不偿失

问题3

低糖饮食(限制碳水化合物供能比<45%)并不会饿死肿瘤细胞,反而会增加肿瘤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摄取足够热量及营养物质是首要目标,才能保持较佳的身体状况来克服治疗期间的种种不适。

问题4

没有研究提示吃辣会增加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很多患者早已习惯吃辣,只有吃辣才有食欲,患病之后,因为这个误区,被要求完全忌口。这样一来,疾病本身或治疗引起的食欲减退问题,再改变吃辣的饮食习惯,往往会让患者更加没有食欲;除了胃肠道脆弱避免刺激的患者,没有必要过分忌口辛辣食物

问题5

保健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具有调节人体机能的性质,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单从补充营养方面讲,吃两根虫草或者一点灵芝孢子粉确实不如多吃点肉、蛋、奶这些食物来得实在,忽视日常饮食,高价吃抗癌食品反而本末倒置

问题6

肿瘤患者不敢喝牛奶主要是网传牛奶中的酪蛋白和生长因子1—IGF-1会加速肿瘤生长,恶化病情。但目前并没有研究证明牛奶中的成分会致癌,日常生活饮用牛奶(推荐(300-500)g/天)是没有问题的

问题7

市面上的蛋白粉基本属于保健食品或食品,以补充蛋白质为主要目的,达不到全营养效果;人体的营养素来源不仅是蛋白质,就像木桶的短板效应一样,一个块板(某一种营养素)再高,还是储存不了太多水(所有的营养需求),只有把所有板(各种营养素)一起提高,才能存足够多的水(满足所有营养需求)。而且蛋白粉需要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问题8

经口或胃肠道给予的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需要,长期输液也会有一定的弊端,具体因病情不同选择不同,除非完全不具备胃肠道功能或胃肠道不能被充分利用,才会考虑输液。

问题9

人血白蛋白作为血液制品,在临床上使用具有严格的适应症,主要针对危重症患者间接提高免疫力功能;作为一种处方药品,一定要遵医嘱

问题10

真菌多糖被证实有抗癌功效,但没有证据说食用贵的菌类比寻常的有效。选择普通的菌类或是昂贵的灵芝,还是丰俭由人;保证了均衡膳食,其实对患者就是有益的。

问题11

放疗后患者味觉细胞破坏,通常会降低对甜、酸的敏感度,增加对苦的敏感度。改善方法应少量多餐,烹调时可以加强甜味及酸味,避免苦味食物等。此外,若患者进食状况难以好转,建议到医院营养科进行营养咨询及营养评估,必要时使用营养支持

问题12

汤与肉含有的营养素种类差别不大,但是汤的各项营养素含量均远低于肉。所以喝汤仅能得到一丁点儿营养物质,但远不及吃肉的营养补充好

食物

可食部

/g

能量

/kcal

蛋白质

/g

脂肪

/g

碳水

/g

瓦罐鸡

(肉)

100

190

20.9

9.5

5.2

瓦罐鸡(汤)

100

27

1.3

2.4

问题13

“有机”通常指没有杀虫剂和基因修饰(转基因)的食物及未给予抗生素或生长激素动物的肉类、禽类、蛋类和乳制品。目前没有研究表明有机食品比其他食品更能降低癌症风险或复发风险,所以选择有机食品还是普通食物还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而不是认为有机食品一定对肿瘤患者好。

问题14

榨汁可以增加饮食的多样性促进食欲,特别是咀嚼或吞咽困难的时候;建议吞咽情况良好时还是饮用不滤渣的蔬果汁以保留更多的膳食纤维。

问题15

豆浆给大家的印象是含有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但大豆异黄酮在大豆中含量仅为 0.1%~0.2%,而豆浆相当于大豆稀释20倍甚至更多,吃到的大豆异黄酮极少。且它并不会导致人体内的激素水平升高,也不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和复发风险,反而豆制品的蛋白质等营养素有利病人康复

                                                来源:中国老年医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