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格言】古之为政,爱人为天
发布日期:2017-11-20 08:43 【字体:小中大】
古之为政,爱人为天。 ——《礼记·哀公问政》 |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里,知恩、感恩作为高尚的美德,已然成为人生价值的重要构成。感恩父母,自有孝行;感恩师长,自有敬爱;感恩朋友,自有义举。作为为政者,人民犹如父母、师长、朋友,时刻都需要以感恩的心去对待。 民本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早在《尚书》中就曾经指出:“民可近,不可下。”这实际上对下民之说提出了委婉批评。接着又指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更是把人民看成了国家根本。既然是邦本,自然不能忘本,返本就要感恩。但后来的统治者往往忘本,由此引发动荡和乱局。有鉴于此,孔子语重心长告诫,君王是船,人民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更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孔孟的民本学说表明,只有得到人民拥护的政权才有合法性,为政者理所当然要有感恩之心和感恩之举“保民而王”。否则民心丧失,再貌似强大的政权都会土崩瓦解。所以周公在总结商代灭亡的教训时,才会慨叹“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只有做到感恩惠民,民心才会凝聚,为政方能长远。 人首重德,故为政以德。在古代官可以称为父母官,那是因为统治秩序和维护权威的需要。古代杰出的官员,尤其是深知民间疾苦的士大夫,他们的内心实际没有忘记自己原也是百姓中的一员。在河南南阳内乡县衙有这么一副著名的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实际真切告诉衙门内为政者,既然吃穿都要仰赖百姓人民,作为地方官理所当然要有感激之情,只有加倍工作,才能更好回报一方百姓。知道自己从百姓中来,自然就知道当官要奔着报答百姓去。有了这分感恩心,才会亲民爱民,才能“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境界更高者,甚至能“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感恩是美德产生的源泉。为政者一旦感恩人民,自然就能与百姓感同身受。有感恩之心的官员,最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吃穿好,想到的是“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有感恩之心的为政者,心中常觉得亏欠百姓,常怀“邑有流亡愧俸钱”的自省之心;有感恩之心的政治家,总有为天下苍生谋利的抱负与使命感,发言立论便是“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的大悲悯。由此可见,感恩原为一种情怀,一旦与为政结合,则升华为政德,甚而成为可贵的政治品格与境界。 共产主义的民本观,已由民为邦本发展到了人民至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然成了我党执政的根本宗旨。执政为民,心怀感恩,是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以我们今天的信仰和胸怀,理应对人民更有感情和奉献精神。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感恩。习近平同志说:“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这是总书记对干部将感恩情怀化作具体行动的期待。是人民群众哺育了党,成就了党的伟大事业。也是人民群众赋予了干部权力,给予了干事业的平台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为政者自当有感激之情、感奋之志、感念之思,在富民和利民的征程中鞠躬尽瘁,彰显生命价值的光华。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切为政者都是人民的儿女,人民是衣食父母和精神导师。面对人民的恩深似海,个人尽其全力,努力工作才是最好的报答。因为感恩,为政者才会自觉抵制权力的傲慢,甘做人民的小学生,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增长才干;因为感恩,为政者才会主动融入人民,带领和依靠人民励精图治,永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因为感恩,为政者才会体会到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带来的巨大人生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