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机器人”方便群众学法用法 柳州市回应法治建设新需求创新普法新模式
发布日期:2017-11-02 08:45 【字体:小中大】
然而,这一问题在今年10月有了解决的办法。10月18日,广西柳州市司法局在“龙城普法”微信公众平台引入“法律机器人”,24小时在线为微信网友进行法律问题答疑,网友随时可以通过搜索栏目关键字,或者语言提问,获得专业的在线法律服务。
“‘法律机器人’回答内容很全面,还能告诉我国内最近类似的案例是怎么办的,感觉很方便,也从中学到了很多法律知识。”网友“二月丫丫”感慨地说。
探寻普法新途径 培植24小时法律服务“秘书”
2016年,“律师答疑”栏目正式在柳州市司法局“龙城普法”微信公众号上线,每周一期,搜集网友的后台提问,再统一转交值班律师解答。但在运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无法当场答复网友的提问;网友的问题涵盖面太广,不一定是值班律师熟悉的领域;有时为了回答网友的问题要花大量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和进行整理,效率低下等。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和法律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
为此,柳州市司法局组织团队开始思考如何提高网络在线法律服务效率和质量。在引导使用大数据提升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柳州市司法局组织法治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律师事务所律师对普法途径进行积极探索,把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普法新平台与微信平台相融合,开启用大数据和AI智能技术领域结合解决群众法律咨询问题的新模式。
“法律机器人”能实时更新最新判例和法条,精准答疑服务需求。对简单的法律问题,通过界面分类,让当事人先行梳理问题类别,系统依托大数据的支持和分析以AQ(一问一答)形式,对当事人的问题进行精确判断,将诉讼方式、相关案例及法律依据等呈现给当事人,专业解答,智能普法。对复杂的法律问题,系统将自动汇总记录,综合整理后,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进行人工解答。智能化的“对症下药”,既解决了基础性法律事务的服务效率,也精准地地分析和解决疑难杂案。
“法律机器人”走进生活 成为群众学法“伴侣”
日前,柳州市司法局和广西佑成律师事务所经过积极努力,联合推出24小时法律服务机器人系统“成成”。它分为虚拟和实体两种。
虚拟机器人,依托于微信平台访问,当事人只要有一部连接网络的智能手机即可在线咨询。它集多功能于一体:语音识别功能,让当事人轻松提问;“一分钟解答”效率,消除当事人等候的躁动;完整权威解答,数据库、案例库配合智能分析,法律依据参考权威;“案情预测”功能,培养群众正确的法律价值观;“自主学习”功能,提高答题效能。
实体机器人,具有行走、主动交流等功能,现已经研发成功,将于11月中旬陆续投放至柳州市内各试点进行实战测试,满足市民线下和线上的法律服务需求。柳州市司法局计划于2018年,购买部分实体机器人投放到部分市县法律援助中心、青少年法制教育实践基地等重点区域。同时,推动各地为办证大厅等重点区域及社区、村购买和配备简易版的实体法律机器人。
“成成”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的应用,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和实体机器人实现时时在线、人机自由对话、七大法律领域问题免费解答、案情结果预判、匹配相关案例、证据采信率预估、法律普及等法律服务功能,让“虚拟+现实”的多维法律普法服务进入平常市民生活。
“法律机器人” 让普法精准化、服务普惠化
10月26日,柳州市司法局在城中区所有社区和一些重点基层单位正式投放“成成”法律机器人的链接二维码和使用方法展板,市民纷纷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平台与“成成”对话,享受私密、免费、精准、及时、有效的法律咨询服务。
“‘法律机器人’提供精准普法,让群众享受到了普惠化的法律服务,很受群众欢迎。”柳州市司法局副局长周建军表示。
目前,柳州市律师仅有761名,而柳州市常住人口为395万人,平均5800多人才配有一名律师,律师资源严重不足。而且大部分律师都集中在城市,县乡以下特别是边远农村,律师服务很难延伸到。另外,律师有专攻,并非所有的法律问题都能解答,律师的法律宣传和咨询服务无法满足群众的咨询和服务需求。引入“法律机器人”后,无论是城市里的还是边远地区的群众,都可以通过微信向机器人咨询,极大地解决了专业法律咨询服务严重不足问题。
“‘法律机器人’真正解决了普法不精准问题,传统的法律宣传教育,往往是组织者想普的法律,却不是百姓当时最想了解的法律,哪个人需要学习哪方面的法律知识,组织者无法精确掌握,也无法精确地进行宣传。有了‘法律机器人’,市民咨询什么法律问题就可得到相应的答案,实现法治宣传教育的精准化。另外,也很好地降低了群众寻求法律服务的成本,法律服务惠及更多的群众。”对于“法律机器人”,柳州市司法局法制宣传科科长覃永武这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