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4502000076035254/2022-28208
主题分类:
发文单位:
成文日期:
2022年07月08日
标  题:
柳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文字号:
柳政发〔2022〕25号
发布日期:
2022年07月25日
效力状态:
文件下载:
相关解读:

柳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1

第一章十三五时期取得成果 1

第一节 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1

第二节 医疗资源要素不断优化 1

第三节 健康扶贫取得决定性胜利 2

第四节 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持续深化 2

第五节 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完善 2

第六节 中医药服务水平创新发展 3

第七节 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3

第八节 人才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3

第二章 十四五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4

第一节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4

第二节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

第三章 总体思路 7

第一节 指导思想 7

第二节 基本原则 7

第三节 发展目标 9

第四章 主要任务 12

第一节 全面推进健康柳州建设 12


第二节 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16

第三节 保障重点人群健康 22

第四节 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7

第五节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31

第六节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34

第七节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39

第八节 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 41

第五章 保障措施 44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44

第二节 加大财政投入保障 44

第三节 强化部门协同 44

第四节 加强监测评估 45

第五节 积极宣传推广 45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健康柳州建设、推动国民健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为完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高水平、多样化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全面落实健康柳州建设工作任务,根据《健康柳州2030规划》《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制订本规划。

第一章十三五时期取得成果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推进健康柳州建设为主线,实现了卫生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主要规划指标顺利完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卫生健康保障。

第一节 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相较于十二五期末,我市十三五期末人均预期寿命由75.8岁提高至78.1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97/10万下降到6.19/10万;婴儿死亡率从4.07‰下降到2.6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5.70‰下降到4.46‰

第二节 医疗资源要素不断优化

全市共有医疗机构2503家,其中医院7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339家、公共卫生机构94家。全市实有床位数27888张,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71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02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4.07人,居于全区前列。

第三节 健康扶贫取得决定性胜利

全面消除乡村地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空白点,实现每个乡镇均有一个标准化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均有一个标准化卫生室。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和家庭医生签约实现应治尽治、应签尽签。实施198兜底保障政策,贫困人口100%应保尽保,住院和门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90%80%,全市43.3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重要保障。

第四节 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持续深化

全面实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2017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2017-2020年连续4年获自治区督查激励。全面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稳步提高。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全区率先推行DRG付费改革。加快医联体建设,稳步推进分级诊疗,实现市县医联体、三一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全覆盖。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80%以上,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

第五节 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完善

重大疾病防控能力不断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不断健全。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96.02%,肺结核发病率逐年下降,实现消除疟疾目标,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每年保持在95%以上。加大地中海贫血防控力度,实现严重类型地贫胎儿出生。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83.23%。第二轮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顺利收官,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抗病毒治疗成功率达97.86%居全区前列。重大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常见重点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职业病防治能力进一步增强。

第六节 中医药服务水平创新发展

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100%全覆盖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67.69%036月龄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76.12%。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一批临床诊治能力达到全区同行业领先水平、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中医民族医重点专科。

第七节 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优质服务为引领,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人口出生率保持在12‰左右,出生政策符合率稳定在95%以上,性别比保持在107左右。

第八节 人才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全市卫生健康人才总量持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市属医疗机构高级职称人才达2547人,市属单位博士(已取得学位)177人,在读博士118人,高学历人才数量位居全区地市第一。十三五时期,卫生健康系统获得市级以上科研课题1642项,科研获奖226项。

第二章 十四五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第一节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部署,提出到2035建成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以健康柳州建设为载体,坚持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精准施策推进健康柳州建设,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的快速增长,健康意识的大幅提升,为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注入强动力。新技术新科学的加速渗透融合,为提升卫生健康治理效能提供有力支撑。全市大健康产业的蓬勃发展,多产业交叉融合的格局逐渐形成,为健康医疗产业成为经济新增长点创造有利环境。   

十四五时期,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将面临新挑战。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和持续流行,使我市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短板和弱项更加凸显。全市人口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进程加速,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波动下降同时,不同区域发展进程的差异,对人口数量和分布影响较大,对各项公共卫生政策和资源优化配置要求更高。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迅速,要求卫生健康领域加快做好健康服务模式创新和转变,更加注重提升健康服务和产品的效率和质量,更加优化服务体验。

《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民生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健康柳州建设迈出更大步伐的发展目标。如何抢抓机遇,加快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战略、理念和方式创新,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更具效率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较大的转型任务。在我市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常态下,卫生健康工作不仅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健康保障和民生支撑,也要为经济转型升级和中高速增长打造新引擎、注入新动力。如何适应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着力在改革资源配置方式、丰富公共产品供给、创新服务提供模式、提升服务能力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为全体居民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健康服务,是摆在全市卫生健康系统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二节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疗服务供给不均衡。城乡医疗服务能力水平仍有不小差距,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优质医疗资源依然短缺;基层卫生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工作仍需加强;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存在短板,社会资本办医规模较小、层次不高;医养结合和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快速增长,老年健康、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仍显不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需深入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发展遭遇瓶颈,医疗卫生机构精细化、系统化服务管理质量不高。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仍需加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暴露出我市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病防控能力欠缺、防疫物资储备不足问题。公共卫生机构总体指挥调度协调不足,各机构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能力相对较弱,部分疾控机构业务用房和配置设备不足,卫生健康监管、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新发传染病威胁持续存在;重医轻防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疾病预防和医疗服务衔接不够紧密。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城市大型公立医院、三级医院病床使用率稳步提升,部分重点科室病床持续超负荷运转,而各基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不高,分级诊疗体系尚未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配备不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现象仍然存在。全科医生配比仍需进一步加强。

医疗健康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柳州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服务功能及应用水平不高,需要加大投入持续推进分期建设。系统存储资源配置不足,数据质量不高,影响数据共享应用,对互联网+医疗健康惠民功能全方位、深层次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第三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认清大卫生、大健康发展布局在体制机制、结构素质等方面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抢抓十四五布局机遇,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注重质量,体现效率,促进公平,深入推进综合医改,着力破解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同质化医疗服务的矛盾,创新开展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从体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健全应急物资保障、储备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加强卫人才、科技、信息等内涵建设,调整供给结构,优化就医流程,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便捷高效的均质化健康服务,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实现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显著提升,为我市建设广西副中心城市和区域医疗中心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提升群众健康水平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促进公平公正,着力解决卫生健康领域群众反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以健康需求为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

——优质整合,中西医协调发展。建立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推进区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坚持中西医协调发展,推动中西医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充分发挥中医在治未病、慢性病诊疗和康复领域的作用

——多元参与,高质量发展。有效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作用,推进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合作,推进预防、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链条整合,促进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强化政府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导地位,加大投入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预防为主,健康促进。强化大健康理念,全面推进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全面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创新,推进医务人员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的转变创新。

——共治共享,改善民生。激励民众深入参与健康服务体系治理,完善健康保障,打造健康柳州。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稳步推进健康数据共享、健康知识共享、健康成果共享和健康经济共享。

——把握机遇,创新驱动。把握柳州市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契机,发挥好现有医疗设施优化布局以及人才、设备、技术服务优势,提升柳州医疗服务辐射能力,积极参与区域城市间的卫生健康交流合作,推进跨区域医疗合作平台的建设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我市健康科技创新整体实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2025年,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医防协同、中西医并重的优质高效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人人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综合连续、经济有效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显著提升,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人民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健康柳州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35年,卫生健康体系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立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和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卫生健康综合实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中医药实现振兴发展,生育水平更加适度,人民身心健康素质达到新水平,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面普及,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以上,人均健康预期寿命相应提高,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国家平均水平,健康公平基本实现,高质量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健康柳州。

2.具体指标

——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全区前列。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较2020年提高1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继续保持低位水平。

——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明显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各级疾控中心实现标准化建设。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智能预警、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综合救治能力显著提升。平急结合的突发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基本形成。

——重大疾病危害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结核病发病率进一步降低,持续控制地中海贫血危害,重大慢性病和心理相关疾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减缓,严重精神障碍、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与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优质医疗资源大幅扩容,基层医疗卫生网底更加稳固,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服务,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面向失能(含失智)老年人的医疗照护能力明显增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健康服务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卫生健康资源配置保持全区前列。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和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全科医生数等重点指标继续保持全区前列

——卫生健康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机制基本建立,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立起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新时代医疗服务多元化监管新模式。初步实现卫生健康数字化转型,健康服务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逐步建立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医疗产业体系,产业规模显著扩大。

——健康柳州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不断形成,健康素养水平逐渐提升,健康危险因素有效控制,健康环境持续优化,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改善。

十四五时期健康柳州建设主要指标

领域

序号

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柳州值

2025年广西值

性质

健康水平

1

人均预期寿命

78.1

提高1

提高1

预期性

2

健康预期寿命

同比例提高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3

孕产妇死亡率

1/10

6.19

14

14

预期性

4

婴儿死亡率

2.69

5

5

预期性

5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46

6.3

6.3

预期性

6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

15

15

预期性

7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

90.6

91.5

91.5

预期性

健康生活

8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21.23

25

25

预期性

9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

41

40

预期性

10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23.3

23.3

预期性

健康服务

11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6.71

7.90

7.5

预期性

12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3.02

3.46

3.0

预期性

13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

4.07

4.61

3.96

预期性

14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

2.9

4.0

4.0

约束性

15

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数

0.46

0.54

0.54

预期性

16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

97.13 93.43

90

85

预期性

17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

90

90

90

约束性

18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

%

86.92

90

90

约束性

19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4.5左右

4.5左右

预期性

20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

50.64

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

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

约束性

21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

53

60

60

预期性

22

国家卫生乡镇(县城)数量

3

12

——

预期性

健康保障

23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

%

28左右

27左右

27左右

约束性

24

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

%

67.72

58.18

85

70

85

70

约束性

健康产业

25

健康服务业总规模

万亿

——

0.05

0.5

预期性

第四章主要任务

第一节全面推进健康柳州建设

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将健康理念融入各领域政策制定和实施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保障公民获得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紧急医疗救助等健康权益,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建设发展与居民健康保障紧密融合,在国土空间规划、土地使用、基础建设、机构编制、财政投入等方面,统筹考虑卫生健康发展的刚性需求和拓展空间,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条件,努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深入实施健康柳州2030规划,扎实推进健康中国行动15个专项行动计划,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健康柳州行动推进机制。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健全涵盖建设健康环境、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普及健康生活、发展健康产业等方面的制度体系。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健康优势。推动健康与养老、旅游、运动、食品等融合发展,推动卫生健康服务向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家庭延伸。

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加强健康科普规范化管理,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绩效考核机制。把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小学普遍开设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探索建立一批健康科普基地。围绕高发慢性病和传染病防治、安全与急救等重点领域开展健康教育,针对不同重点人群,开展差异化健康教育,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推进健康县区建设,实现国家、自治区级健康县区全覆盖。推进健康促进医院创建,二级及以上医院中健康促进医院比例不低于50%

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全面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全面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开展营养健康食堂(餐厅)、营养与健康学校示范创建。加强临床营养能力建设,开展营养指导能力提升培训。推动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活动常态化。研究建立营养指导员制度。倡导形成珍惜食物的意识与平衡膳食习惯,树立良好饮食风尚。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强化重点区域、重点人群营养干预。开展控烟限酒行动,加大控烟宣传教育力度,大力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倡导勤洗手、科学戴口罩、使用公勺公筷等卫生习惯,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强国理念,增强人民体质。引导全民健身,推动体医融合。推动国民体质监测站点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各类人群和差异化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健身门诊,推进处方应用。

加强职业健康保护。深入实施职业健康保持行动,落实防、治、管、教、建五字策略,强化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四方责任,进一步夯实职业健康工作基础,推动职业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建设一院一机构一站一点(职业病防治院、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国家级尘肺病康复站、自治区级尘肺病康复点)为依托,建立完善全市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监测与监督的联动,开展职业卫生分类分级监督执法试点工作,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到2025年,职业病危害状况明显好转,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工作场所劳动条件不断改善,职业健康分类分级管理有效实施,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职业健康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劳动者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职业病防治体系基本形成。

加强伤害预防与干预。建立健全伤害预防监测体系与干预机制,将伤害预防融入城市建设与管理领域。开展重点因素、重点人群、重点区域伤害预防干预。完善产品伤害监测体系,建立完善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加强召回管理,减少消费品安全伤害。

深入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推行县域生活垃圾和污水统筹治理,建立完善农村村庄保洁机制和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稳步推进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提升重点公共场所厕所建设和管理水平。推进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健全水质卫生安全和监测监督管理体系,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强化病媒生物防制,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坚持日常防制和集中防制、专业防制和常规防制相结合,积极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药物防制为辅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文化优势和群众优势,将爱国卫生运动与传染病、慢性病防控等紧密结合,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利用爱国卫生月等各类活动,加大科普力度,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继续推动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镇建设,力争到2025年底实现国家卫生县城全覆盖。

专栏1  健康柳州高质量发展工程

1.实施健康中国行动

深入推动实施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心理健康促进、健康环境促进、妇幼健康促进、中小学健康促进、职业健康保护、老年健康促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癌症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糖尿病防治、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15个专项行动,完成阶段性任务目标。

2.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

建立健康科普专家库、健康知识和信息发布平台;--三级健康巡讲队伍建设。开展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健康素养促进健康县区建设健康知识进万家基层健康教育讲堂试点健康小屋烟草控制等宣传教育活动

3.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程

开展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建立完善职业病危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健康管理体系。建立柳州市职业病防治院。

4.开展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

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通过新一轮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积极推动柳城、融安、三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鹿寨、融水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复审;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强化病媒生物防制;开展健康城镇建设。

第二节 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统筹规划公共卫生资源,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基本配置标准,加快完善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加强设备装备建设。到2025年,市、县(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卫生计生监督机构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人员配备、业务用房、装备设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实现疾控机构人员编制数达到每万常住人口1.75人的标准、卫生监督机构人员编制数达到每万常住人口1.25人的标准。建成柳州市公共卫生应急中心和危重症救治中心,提升全市公共卫生应急救治能力和水平。适时推进柳州市级中心血站建设。

强化基层和医院公共卫生责任。明确乡镇(街道)公共卫生管理权责,推动村(居)委会成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完善疾病预防控制行政管理部门与城乡社区联动机制,以重点人群为切入点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公共卫生人员所占编制不得低于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数的25%。提升基层公共设施平急转换能力,构建平急结合的基层治理机制。建立--三级宣传教育网络,提升公众公共卫生素养。公立医疗机构成立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室,完善院内公共卫生岗位人员编制,配备具备相应资质要求的人员。制定医疗机构(医联体)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建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疾控机构对医疗机构疾控工作的技术指导与监督考核,建立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疫情防控哨点作用。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全面推进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深度协作,推动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高效协同。

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县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全部达到标准化要求。健全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大中型医院为支撑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建立完善以县(区)妇幼保健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基层妇女儿童保健服务网络。开展妇女保健、儿童保健门诊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妇女保健、儿童保健服务质量。加强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网络建设,建立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会诊转诊机制,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健全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提高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服务可及性。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每个县域内至少有1家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的儿童早期发展服务阵地。

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以公立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继续强化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构建部门高效协同、分级管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平急结合的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市、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疾控机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均设置卫生应急管理机构,配备卫生应急管理人员,健全完善全市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实现各级各类医学救援预案全覆盖。加强卫生应急与医疗信息化协同。针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等不同场景,加强应急培训和实战演练,缩短从常态到应急处置的转换时间。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发现报告、风险评估、信息发布、应急处置及医疗救治等环节职责清晰、无缝对接的体制机制,完善分级分层、快速灵敏、协同高效的响应机制,明确不同级别响应的启动标准和流程。完善首诊负责、联合会诊等制度,提高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和应急处置水平,优化应急处置流程,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强化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十四五期间,按照一体两翼的思维发展,全面提升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升我市流调溯源能力、大规模核酸检测能力、医疗救治与院感防控能力等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推进市、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实现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全覆盖。抓好广西危化品事故紧急医学救援队、柳州市紧急医学救援队、柳州市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三支自治区、市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强化医防协同,强化基层突发传染病防控队伍建设,提升基层流行病学调查、现场采样等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科学布局、统筹规划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建设,促进市--乡院前医疗急救体系一体化发展。依托大型综合医院扩展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加大救护车(负压救护车)、急救设备等卫生应急装备设备投入,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全面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建设,加强重症监护病区和负压病房建设,强化急诊、重症、呼吸、检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相关专科能力建设,提升综合救治和多学科联合诊治水平,提高疾控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建立全市统一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科学确定储备目录,制定储备计划,完善储备制度,合理布局储备场所,完善动态储备、更换和调用机制。

推进卫生应急知识技能普及化。大力促进卫生应急救援知识普及与技能训练,开展五进活动,提升全民卫生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他救能力。积极推动全社会参与卫生应急救援工作,推动在全市公共场所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广泛动员和有效组织社会各方力量,逐步形成全民关注、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加强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加强传染病预警监测机制建设,继续加强重点呼吸道、肠道传染病和病媒生物疾病防控,积极防控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推动实施第三轮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落实艾滋病综合防控措施,加强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和随访管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坚持打好防艾攻坚战持久战。推进肺结核防治综合服务,规范和扩大肺结核筛查、发现、治疗和管理力度,实施耐药高危人群筛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核病患者管理服务。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等重点传染病疫情。提升地中海贫血防治能力,实现严重类型地贫出生。

强化疫苗预防接种。完善预防接种管理制度体系,推进接种单位规范化建设,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免疫规划冷链系统和信息化建设。继续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托幼机构、学校严格落实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

强化慢性病综合防治。实施慢病综合防控策略。完善慢性病防治工作网络,逐步建立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体系。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慢性病的监测、危险因素评估和综合防治能力,强化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机会性筛查。推进三高共管,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达到70%以上。加强口腔健康工作,12岁儿童龋患率控制在30%以内。

完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随访、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等服务,动员社区组织、患者家属参与,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达到90%,做好严重精神障碍等重点人群救治救助综合保障。加强公立医疗机构精神类临床科室能力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卫生宣传,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

专栏2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提升食品安全监测评估能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和风险监测评估能力建设,逐步完善风险监测评估工作体系,提高食品污染物风险识别能力。健全市、县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专业人才队伍,强化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全面提升食源性疾病溯源能力。

1.公共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工程

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卫生监督执法能力提升工程、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工程,推动市、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标准化建设。适时推进市级中心血站建设项目。

2.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女保健、儿童保健门诊标准化建设。推进县级医疗机构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建设。

3.卫生应急综合保障体系建设工程

加强市、县120急救(指挥)中心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建设柳州市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卫生应急装备设备投入,推动在全市主要公共场所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

4.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柳州市公共卫生应急和危重症救治中心,完善县级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区建设,推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哨点)标准化建设。落实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推进集中隔离场所的建设和储备工作,做好方舱医院的建设准备工作。

5.重大疾病及危害因素监测工程

开展人禽流感SARS防控监测地贫防治监测麻风病监测,开展流感、手足口病、病毒性腹泻、狂犬病、出血热、登革热等重点传染病防控监测和评估;开展寄生虫病防治监测;开展青少年、成人、高校大学生烟草流行监测;开展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肿瘤随访登记、死因监测;开展饮用水和环境卫生及学生常见病监测;完善全国伤害监测体系建设,拓展儿童伤害监测。

6.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工程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传染病监测诊疗工程;实施第三轮艾滋病防治攻坚工程;实施结核病防治工程;开展血吸虫病防治、肝吸虫病防治、土源性线虫防治、包虫病防治。

7.慢性病综合防控

实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程;加强恶性肿瘤早诊早治、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干预和口腔疾病综合干预;开展糖尿病高危人群干预和并发症早期筛查试点。

8.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促进工程

支持各级精神病医疗机构建设,实现三级医院精神科和县级二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全覆盖。支持柳州市社会福利医院建设区域性有影响力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加强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开展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心理治疗师培训心理救援应急队伍建设心理援助热线建设。

9.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营养监测评估的实验室能力建设。

第三节 保障重点人群健康

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全面落实和适应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支持体系,构建生育友好社会环境,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人口形势监测预警,协调跨部门信息互动共享,完善出生人口统计和质量管理,提高全员人口数据库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特别扶助制度,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落实双岗联系人制度,实现基层双岗联系人、家庭医生签约、优先便利医疗服务三个全覆盖。协助建立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权益保障等服务供给和政策体系,推动落实父母育儿假制度,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进计生家庭系列保险承保人数实现逐年增长。

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托育服务有效供给,加快发展形式多样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推行医育结合新模式。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支持,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加强托育服务综合监管,构建多部门联动的综合监管体系,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推进托育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依托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为区域内托育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管理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为家长及婴幼儿照护者提供婴幼儿早期发展和科学育儿指导等。实施托育服务增量提质工程,推进建设承担指导功能的示范性、综合性托育服务中心项目。力争到2025年,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的托位数达到4.5个,推动形成制度完善、运营良好、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托育服务体系。

提高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完善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妇幼健康服务均等化。建立完善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推广妇女儿童疾病防治适宜技术,建立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服务机制。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妇幼保健和疾病防治中的作用,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开展中医药专科服务的比例达到90%70%。保障孕产妇、新生儿安全与健康,加强医疗机构产科、新生儿科质量规范化管理,强化孕产妇健康管理和新生儿规范化访视工作。提高妇女儿童营养水平,提供有针对性的营养和膳食指导,倡导母乳喂养,预防控制营养不良和肥胖。提高避孕服务和性健康服务可及性,加强产后和流产后避孕节育服务,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到2025年,婚前医学检查率保持在98%左右,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不低于90%。产前筛查率不低于85%,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8%以上。

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建立健全促进儿童早期健康发展均等化的标准规范体系和服务供给体系。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完善儿童健康服务网络,加强儿童保健和医疗服务,实施脱贫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推动儿童保健门诊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设儿童友好医院,做好儿童健康管理和指导。开展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加强对儿童青少年贫血、视力不良、肥胖、龋齿等风险因素和疾病的筛查、诊断和干预,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强化孤独症筛查和干预。推广青春健康工作,开展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严格落实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开展近视、肥胖、龋齿、脊柱侧弯等学生常见病及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和干预。统筹推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学校卫生工作队伍和能力建设,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指导。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建立学生动态电子健康档案。

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老年健康事业,着力构建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于一体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举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期筛查和失能预防体系。推进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完善智慧助老就医服务,提升老年人日常就医便利服务水平。完善老年医疗资源布局,加强护理、康复医疗机构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向康复医院或护理院转型,注重发挥中医药在老年医疗护理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服务能力,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加强安宁疗护服务推广,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安宁疗护多学科服务模式。到202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65%以上;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规范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60%以上;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的占比达8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护理床位的占比达30%以上。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的比例达100%

大力加强医养结合发展水平。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机制,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深化医养结合机构放管服改革。加快发展医养结合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开展老年护理服务,新建、改建一批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设施,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持老年医疗照护、家庭病床、居家护理等服务。推进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加强医养结合人才培训,开展医养结合示范创建活动,实施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质量和水平。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以多种形式开展合作,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养结合服务。以老年人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居家和社区为重点、机构为补充,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一体化老年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探索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建立互联网+家庭医生团队+居家养老老年健康养老服务模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健康监测和咨询服务。

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因病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健康帮扶机制。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疾病综合防控和健康促进活动,推广大病专项救治模式,巩固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提高覆盖面和服务质量。持续推进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达标提质建设,采取派驻、临村延伸服务、流动巡诊等方式,保障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确保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持续动态清零,为脱贫地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

专栏3  重点人群健康保障工程

1.优生优育

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加强人口监测体系建设;强化人口形势分析研判。

2.托育增量提质工程

推进市、县两级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建设,支持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医疗机构等部门建设具有指导功能的示范性、综合性的普惠托育园(中心),到2025年,市级建成l个示范性、综合性普惠托育园(中心),50%的县区建成综合性普惠托育园(中心)。

3.健康妇幼示范工程

开展母婴安全行动、健康儿童计划、出生缺陷综合防治、重点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妇女两癌检查、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

4.妇幼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开展妇幼保健院标准化建设,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网络建设;推进市儿童医院三期工程建设。

5.青少年健康发展工程

开展卫生专家进校园行动、学校卫生标准普及行动、中小学生健康月活动。推进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学生常见病监测与干预行动、适宜技术试点;加强青少年近视、龋病等重点健康问题指导。

6.老龄健康服务提升工程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60%,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占比达80%。推进医养结合,支持乡镇卫生院和养老院两院一体发展。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养老机构、敬老院等现有资源,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

第四节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明确医疗服务体系架构和功能定位。采取发展两头、调整中间的发展战略,强化医疗服务二级体系,形成以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家庭医生)为网底、城市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二级医疗服务体系。城市医疗服务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支持具备条件的二级医院提升成为三级医院,支持具备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提升成为社区医院。坚持保障基本、创新机制,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打造成为政府履行基本卫生健康服务职能的平台、全科医生执业平台、居民获得基本卫生健康服务项目的服务平台。强化县级医院提标扩能,补齐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短板,力争县级医院基本达到三级医院硬件条件。推进县级重点专科和专病中心建设,推进县级医院达到国家综合服务能力推荐标准。

统筹医疗卫生公共资源的均衡发展和合理布局。坚持推进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完善医疗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加强完善城市新区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建设。积极通过旧城改造完善部分城市旧区医疗卫生设施配置不足状况,合理引导部分医疗资源从旧城区疏解,缓解城市旧区部分医院超负荷运转、提升服务能力潜力不足问题,原则上中心城区旧区不再新增大型综合医院,新增大型医疗设施主要布局在柳东新区、阳和工业新区北部生态新区、柳江新区鱼峰南片区等区域。以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为依据,完善基层基础医疗服务网络。新建和改建居民区实行卫生服务设施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健全完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从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临床药事、医院感染控制、临床路径等方面规范诊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加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等级医院评审,强化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结果运用,改革公立医院评估机制和管理机制,提升医疗机构的综合改革和管理质量;推进医疗机构临床路径管理,持续改进临床路径;加强血液质量安全管理,提升采供血机构服务和管理能力,继续加大无偿献血宣传教育和组织动员力度,提升千人口献血率,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完善药事服务管理体系,加强药师队伍建设,开展药品临床应用培训、监管及监测,规范用药行为,促进合理用药,提升全市临床药学服务的整体水平;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能力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组织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以改善群众就医感受为出发点,切实改善医疗机构的服务环境、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优化医疗服务模式。构建健康管理-预防-急救-治疗-康复-护理全方位、全流程、立体化的一站式服务模式。以病人为中心,优化多学科诊疗模式。探索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综合治疗模式,推进中医多专业联合诊疗和中医综合治疗。以医疗联合体为载体,提供连续医疗服务模式。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优化服务流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明确分工协作任务,加强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共享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医院设置日间病房、日间治疗中心。以日间服务为切入点,推进急慢分治医疗服务模式,提供高效、精准、前沿的医疗服务。

加快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化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数字健康新基建、新服务、新应用等智慧健康发展模式。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创新建设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系统,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患者就医体验。构建柳州市互联网+医疗健康”“1311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目标,即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及互联互通建设为主体;推进基于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创新应用、区域协同应用、新技术应用;提升全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建立一套可靠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把柳州市打造成区内领先,国内先进的智慧医疗健康城市。力争到2025年,市属三级医院全部建成互联网医院,电子病历等级和互联互通成熟度评级明显提升。

增强基层网底服务能力。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布局统筹推进,打造县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一体化。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优化和完善与服务功能相匹配的医疗设备和配套设施。支持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等级,推动一批乡镇中心卫生院建成县域医疗次中心。结合城市15分钟生活圈规划,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和引进,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中医、护理、康复、急诊、口腔、儿童保健与常见病诊治等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能力。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兼顾医养结合和婴幼儿照护发展。

       专栏4  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升工程

推进柳州市公共卫生应急中心和危重症救治中心、红会医院迁建、中西医结合医院迁建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2.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医疗机构充分应用智能导医分诊、智能医学影像识别、患者生命体征集中监测等新技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推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实现配药发药、内部物流、患者安全管理等信息化、智能化。鼓励有条件的医院设置日间病房、日间治疗中心等服务。开展提升患者满意度专项行动。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推动一批重点县级医院基础设施达到三级医院标准;评定有条件、有基础的乡镇卫生院升级为二级医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强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加强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健康卡建设。

4.医疗信息化建设工程

构建柳州市互联网+医疗健康”、“1311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目标。推进柳州市医学影像区域服务平台系统建设。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

5.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方案和绩效考核方案,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等。

第五节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中医医疗机构为龙头、其他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为骨干,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为网底,社会办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完善中医医疗资源布局,加强以县、乡、村为重点的中医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大力提升非中医类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县级医院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建设。加强中医药参与艾滋病、新冠肺炎等传染病防治诊疗工作,扩大中医药治疗覆盖面。发展中医远程医疗服务,利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供以中医药为主的在线诊疗、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

提升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全市中医医疗卫生服务基础设施,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鼓励县级中医院创建三级中医医院。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或中医综合服务区建设,优化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推进中医健康管理体系建设,探索科学的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充实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内涵,将治未病服务融入基层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推动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

加强中医药壮瑶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薄弱地区中医药壮瑶医药卫生人员配置力度。扩大人民群众需求较大的养生保健、中医营养、中医护理等人才培养规模。将师承教育贯穿中医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学生中医思维和中医临床技能培养。优化医学教育培养体系,加强西医学生中医思维培养。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中医专业医学生规模,全面实施中医住院医师、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优化民间确有专长人员准入路径,打造高水平、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加速推动中医药医疗卫生人才分类评价,建立健全符合中医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和中医药壮瑶医药人才激励机制。

加强中医药科研创新和转化。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建设一支临床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医、教、研相结合的专业技术队伍,在诊断、治疗、院内制剂等研究与标准化方面取得突破,加快以院内制剂为代表的中药特色制剂研发。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重点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及临床研究,搭建中医药科研平台。推进市中医院东院区中医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和中医药科研教学、传承创新平台建设,推广国际化的中医药科研方法,提高临床科研能力和水平。鼓励开展常见病、多发病中医优势病种以及中医诊疗技术研究。

加强中西医结合。建立完善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工作机制。建立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医药协同创新机制,开展重大疾病、传染性疾病等中西医临床协同攻关。加强各级中医医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建设,到2025年,90%以上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加强县级以上中西医结合医院发热门诊和急诊科规范化建设。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医院参与医联体建设,开展中医类城市医疗集团和专科联盟试点工作。完善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机制,提升基层中医、西医两种手段综合服务能力。

探索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健全中医医疗、护理、养老、康复四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促进医养结合。探索和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整合中医医疗、护理、养老和康复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安宁疗护一体化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支持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中医健康养老服务。

加强中医药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柳州本土的侗医”“的民族医药文化挖掘和品牌建设,打造品牌亮点。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开发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产品。通过中医药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中医药与养生、旅游等产业融合,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5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中医医院扩容提升工程

推进柳州市中医医院柳侯院区提升改造项目、柳江区中医医院整体迁建等项目;实施县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2.加强基层中医服务建设工程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或中医综合服务区建设,到2025年,全部社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有中医馆或中医综合服务区。

3.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开展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卓越中医药师资培养计划。开展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培训项目、中医药创新团队及人才支持项目、中医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项目、中医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

4.中医药传承发展科研专项计划

加大对中医药科技创新及临床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中医药临床科研能力和水平。鼓励中医药人员积极开展常见病、多发病中医优势病种以及中医诊疗技术研究。

5.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计划

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推广活动,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六节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开展柳州市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建设。继续强化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县域疾病防治水平和县域内就诊率。积极推进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实行医保基金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引导医疗联合体更加注重疾病预防、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推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加强专科联盟建设,扩大远程医疗服务范围,推进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发展。规划期内县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

加快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加快形成大病重病在市级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县级解决、小病在基层解决的就医格局。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建立有效的分级诊疗制度。通过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等形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形成顺畅的转诊机制。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发展社区医院,提高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康复等医疗服务能力。规范服务标准,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和履约质量。以县域为单位加快推进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加快推进县域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加强县级公立医院临床专科建设,按照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原则,加强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统筹管理。落实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对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患者合理选择就医机构形成有效的激励引导。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公益主导、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统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实现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资源配置重点从物质要素向人才技术要素转变。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强化模式、技术、管理创新,推进公立医院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动新时代公立医院党建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健全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指标和方式方法。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成本消耗环节的流程管理。建立医院运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促进形成良好医德医风的医院文化。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大力推行医务社工、志愿者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严谨、医行廉洁的医务人员队伍,塑造行业清风正气。

推动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结合《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满足县域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推动县医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推动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结合县医院提标扩能工程,补齐县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短板,逐步实现县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共享,有效落实县医院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县级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创建三级医院,发挥县域医疗中心作用,为实现一般病在县解决打下坚实基础。

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医疗救助等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医保支付政策,探索建立重大疫情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全面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院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做好各类人群参保和医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加快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扎实推进长期护理保险,积极探索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多元筹资模式。完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协议和异地就医结算管理服务。

强化药品供应保障能力。继续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机制。加强儿童用药供应保障。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综合试点工作,促进基本药物优先配备使用和医疗联合体内上下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药学服务,促进合理用药。

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强化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建立合理补偿机制,完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健全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协同医疗服务价格和支付政策。规范管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建立目标导向的价格项目管理机制。完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工作评估机制。优化公立医院收入结构,提高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加强分类管理,建立健全灵敏有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远程医疗等收费政策。

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推动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合理增加薪酬总量,落实分配自主权。研究完善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核增机制。科学确定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合理确定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推动设立公立医院合理确定内部薪酬机构。建立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和知识价值的薪酬体系。深化基层医疗卫生运行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逐步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合理保障基层医务人员薪酬水平。

提升综合监督执法能力。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科学有效的综合监管制度,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全面推进卫生健康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实施卫生健康监督执法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推动卫生健康监督执法实训基地建设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人员培训规范化,建立专业高效、统一规范、文明公正的卫生健康执法监督队伍。推进职业卫生分级分类执法。依托全民健康平台,持续推进智慧卫监建设,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做好互联网+监管,提升行业大数据监管、协同监管和诚信监管水平。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审核制度等核心制度,实现卫生健康监督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健全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构建信用+综合监管模式,提升卫生健康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

专栏6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程

1.分级诊疗

健全分级诊疗保障机制;推动紧密型医联体网格化布局;制定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标准;建设公立医院分层分级分流救治体系。

2.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推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3.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程

推动柳江区人民医院、鹿寨县人民医院、鹿寨县中医医院、融水县人民医院创建提升为三级医院。

4.全民医保

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5.药品供应保障

探索推进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探索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分级应对、药品使用监测和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6.智慧卫监建设工程

加强综合管理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推进智慧卫监项目建设。

第七节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要素支撑保障。完善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培育模式,注重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形成符合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面提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实施全科医生培养工程,健全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和使用激励机制,做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加快构建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发展中医特色技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进一步扩大西学中人员规模,提升中医、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加强公共卫生人才保障,对各级疾控机构进行核编并补齐空编,加大用编进人计划倾斜力度,组建平急结合快速应急响应队伍和应急决策专家团队,扶持培养一批高水平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疫专业人才。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卫生健康行业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程和名医遴选计划,大力引进和培养能够承接重大任务、取得尖端成果、作出卓越贡献的高端人才。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围绕学(专)科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科技创新发展和临床技术传承,逐步形成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结构分布合理、素质能力优良的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队伍。完善人才管理体制,扩大用人主体自主权。健全人才引育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逐步实现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加强急需短缺人才队伍建设。以服务本市公共卫生和急需紧缺专业需求为导向,结合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特点,鼓励支持用人单位用好用足相应倾斜政策。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合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多举措加强公共卫生、重症、感染、急诊、儿科、老年医学科、精神科、病理、护理、康复、全科医师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补充。依托医联体市招县用”“县招乡用人才下沉机制,打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中的制度壁垒。大力推进乡村医疗人才单定向行动,切实解决乡村医疗人才短缺问题。推动乡村医生乡聘村用,推动乡村医生队伍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配备,加强护士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配置。探索医疗教育相融合,支持教育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增强校医人才的有效供给。

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健全完善卫生健康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推进卫生技术职称制度改革,制定以医德医风、实践能力、服务质量等方面为主导的评价标准。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追踪考核机制。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按照两个允许要求,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对绩效工资总量实行动态调整,充分激活绩效工资分配自主性。鼓励创新内部分配激励,重点向关键和紧缺岗位、高风险和高强度工作岗位倾斜。加大人才激励、人才奖惩制度建设,落实科技成果奖励、科研成果转化、人才荣誉奖励等激励政策,形成人才政策聚集洼地。

专栏7  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

1.继续实施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工程

引进和培养能够承接重大任务、取得尖端成果、作出卓越贡献的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到2025年,市属医疗卫生单位博士学历人数达300名以上。

2.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工程

继续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才培养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本土化人才培养项目。每年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不少于80名专科本土化人才。

3.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组织实施公共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强公共卫生、医院管理、临床药师、卫生信息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强化公共卫生、重症、感染、急诊、儿科、老年医学科、精神科、病理、护理、康复、全科医师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

第八节 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社会办医健康规范发展。支持优质社会办医扩容,优化社会办医鼓励政策,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上规模、高层次的高水平综合医院和特色专科医院,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医疗健康服务需求。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短缺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全面推进医师执业区域注册,鼓励医师多点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水平民营医院跨区域办医,实现品牌化、集团化发展。引导促进第三方独立设置机构发展。加强社会办医行业监管,完善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打造安全、高效、便捷的社会办医环境。

培育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增加规范化健康管理供给,重点增加慢性病、职业病高危人群健康体检、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咨询和健康干预服务。拓展预防保健服务,加强重大风险因素评估、干预、筛查防治和健康管理。培育高端健康体检产业,积极引进专业健康管理机构和品牌。加快发展个性化健康管理,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健康体检、专业护理等专业健康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健康市场调查、咨询、管理等第三方服务机构。支持新型第三方医学检测技术开发和服务模式创新,引导发展专业、独立的医学检验、卫生检测、医学影像、病理诊断等机构。促进第三方医学检验检测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

加快医药和健康用品制造业提质升级。支持与国内外先进医药企业合作,加强科技创新,加快优质仿制药研发使用,推动治疗重大疾病专利到期药品实现仿制上市,加快临床急需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壮大中药民族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中药民族药,推动重大中药壮瑶药产品研制,提升产业化水平。培育发展药食两用及药用保健品产业,重点发展本地特色中药民族药材为主的药食两用保健食品。积极扶持优质中药饮品和中成药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医疗机构挖掘整理、研发、使用、推广中药制剂。继续打造中医药壮瑶医药等民族药的知名品牌,力争建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医药壮瑶医药产业体系。

推动健康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食品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健康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支持面向老年人的健康管理、预防保健等业态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健康咨询、慢病管理等健康养老服务。推动健康旅游产业发展,打造一批健康旅游示范项目。推进医养融合产业发展。鼓励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医养融合养护机构,鼓励连锁化经营、集团化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管理规范、服务标准的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健康产业服务集群。支持医院发展临终关怀服务。探索建立医养融合中医养老院中院模式。建立健全中医医疗、护理、养老、康复四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

专栏8  健康产业发展工程

1.社会办医发展工程

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成立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健康体检中心、专科医院等医疗机构。推进诊所改革试点、管理式医疗试点和健康管理组织培育。

2.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工程

依托洛维工业集中区、新兴工业园区打造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园,继续壮大我市中医药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青蒿、草珊瑚等中草药种植产业,推动相关药品、药材产业发展。

3.健康产业发展工程

加快建设一批具有柳州特色、经济效益好的健康旅游区、健康旅游基地和旅游精品项目。实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试点工程,建设一批高端健康养老基地。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在用人制度、分配制度、业务管理制度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改革经验,不断完善,逐步推广。各有关单位落实职责和任务,形成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共同推进规划落实。健全规划实施的推进机制,增强规划的引领力、约束力和执行力。

第二节 加大财政投入保障

完善职责明晰、分级负责的医疗卫生财政投入机制。按照医疗卫生领域事权和支出责任,市、两级政府落实好各项投入政策,加强资金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公共卫生能力提升、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等方面倾斜。完善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卫生健康多元化筹资投资机制,动员社会支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投资健康领域,形成多元化筹资格局。

第三节 强化部门协同

政府各部门积极配合卫生健康部门落实规划实施的相关保障。财政部门加强经费保障和监督,不断完善各项保障政策。人力资源部门指导卫生健康部门做好人才引进和招聘工作。规划、住建等部门积极支持卫生健康部门做好重点项目建设。民政部门与卫生健康部门共同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医保部门在医疗、医药、医保等方面与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制度、政策衔接,建立沟通协商机制,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和医疗保障水平。其他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协助卫生健康部门实施规划。

第四节 加强监测评估

切实加强对卫生健康系统安全生产及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的监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测网络。建立规划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评估,建立信息公开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完善规划中期和终期评估制度,对监测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对规划落实不力的部门和单位,加强督查和约谈,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第五节 积极宣传推广

各级各部门要广泛宣传维护促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加强正面宣传、舆论监督、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社会对加强卫生健康、疾病防治的普遍认知,引导分级就诊习惯的养成,推广家庭医生签约与智慧医疗平台应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卫生健康事业的良好氛围。


返回 医疗政策与规划

首页

走进柳州

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回应

数据专题

索  引  号:
114502000076035254/2022-28208
效力状态:
发文单位:
成文日期:
2022年07月08日
标  题:
柳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文字号:
柳政发〔2022〕25号
发布日期:
2022年07月25日
文件下载:
相关解读:

柳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分享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