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粮食作物(早稻、春玉米)洪涝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主要粮食作物(早稻、春玉米)洪涝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信息来源:柳江区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2022-06-17 09:59 【字体:小中大】
受6月初以来的持续强降雨天气影响,我区农业生产受灾面积逐渐扩大,受灾程度加重。为更好地指导农业洪涝灾后生产管理,柳江区农业农村局针对本区粮食产业生产主要作物(早稻、春玉米)洪涝灾后恢复生产管理,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供我区各镇农技人员及广大农业生产者参考。
一、早稻大田洪涝灾后补救措施
1. 尽快抢排积水。及时清理疏通排水系统,尽早减轻涝害损失。与此同时,应鉴别稻株是否死亡,其症状是轻拔稻株容易拔断、分蘖节变软,心叶已死;反之,如果根系尚有活力,分蘖节结实、有弹性,心叶存活,则表明稻株仍有生机。对于受淹没顶3-4天以上的早稻,视长势情况,及时改种中迟熟中、晚稻品种,争取中、晚稻高产。在排水的先后顺序上,先排常规稻田,再排杂交稻田。不同高低田块,先排高田再排低田。受涝的稻田如果在阴天,可采取一次性排水;如遇烈日高温天气,应先使稻株上部露出水面,再在下午排掉稻田积水,防止失水性青枯。排水时,还应注意清除飘浮杂物,以减少稻苗压伤和苗叶腐烂。
2. 及时扶苗洗苗。如稻苗受洪水冲刷倒伏,应及时用手逐株把倒伏稻苗扶起,并培土定根,防止扶后再倒伏;扶苗时要小心,避免断根伤叶。然后用喷雾器喷洗稻株上的泥沙等杂物,使其较快地恢复光合呼吸等生理功能。
3. 适时开沟控水。稻田积水退后,田间水分仍处饱和状态。应开沟排水,使田间土壤的水渗到沟中排出,尽快降低田间含水量,使淹水而形成的浮泥逐渐沉实,以促进新根的生长。坚持干干湿湿的灌溉方法,既保证稻株用水需要,又保证土壤通气,促进上部节位根系生长。灌浆结实后期,避免过早断水。
4. 增施粒肥和叶面肥。如水稻受淹,期间稻株营养器官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出水后根、叶、蘖重新恢复生长,需要大量的矿质营养,加之原有稻田肥料流失较多。因此,要加强肥水运筹,争大穗、增粒重、保产量。目前我区早稻大部分已进入孕穗结实期,此阶段受淹的早稻田应根据苗情补喷粒肥和叶面肥,排水后2-3天亩施尿素2-3公斤。抽穗20%时,每亩喷0.5-1克“920”促进抽穗整齐。齐穗后根据苗情每亩喷0.2%磷酸二氢钾50-100㎏,每隔5-7天,连喷2-3次,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5. 综合防治病虫害。受淹受涝水稻,植株本身素质下降,抗病能力减弱,加上现阶段高温高湿,孕穗、抽穗期早稻要及时打好破口期混合保穗药,重点防治穗颈瘟、稻飞虱和纹枯病。
二、春玉米大田洪涝灾后补救措施
目前我区春玉米正处于灌浆期,当前工作重点是应对洪涝灾后补救措施和防治病虫害。
1. 全力抢排积水。对受淹田块,应全力排除田间积水、沥去田间渍水,尽量减少玉米受淹时间。未受淹的田块,要及时挖好田间厢沟、围沟、腰沟,确保“三沟”通畅。视苗情亩追施尿素5-10公斤,争取粒大粒饱。如此期的玉米发生倒伏,可10株左右捆扎在一起,防止果穗霉烂和免遭虫害。
2. 加强灾后病虫害防治。做好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灾后重点做好纹枯病、茎腐病、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等病虫害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