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450200007604210R/2021-162676
主题分类:
发文单位:
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1年12月22日
标  题:
柳政发〔2021〕38号 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柳州市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柳政发〔2021〕38号
发布日期:
2021年12月28日
效力状态:
文件下载:
相关解读:

柳政发〔2021〕38号 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柳州市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委、办、局,柳东新区、阳和工业新区(北部生态新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现将《柳州市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柳州市人民政府

20211222


柳州市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柳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工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成长,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建设万亿工业强市和现代制造城的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时期,柳州市将以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主攻方向,全面强化创新驱动、产业联动、龙头带动三大动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发展,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柳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等文件,编制《柳州市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作为指导未来五年柳州市工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柳州市工业领域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2035年。

  第一章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深入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优势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态势,建成了一批有较强带动力的特色产业园区和优势产业集群,为打造具有柳州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工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汽车行业也从高速增长阶段步入新常态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市工业经济增速出现回落。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柳州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优化产业项目布局,补齐工业发展短板,不断增强发展后劲,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工业经济总量、效益继续保持广西首位。工业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实现了工业利润年均增速高于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

1 “十三五”期间柳州工业发展情况表

年份指标

2015年

2020年

年均增速

工业总产值(亿元)

4541.3

4382.1

-0.7%

工业增加值(亿元)

1174.9

1284.7

1.8%

工业利润(亿元)

92.9

131.8

7.3%

  

十三五期间,柳州工业企业加快发展,规模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达1050家,较2015年增加232家。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419家,超百亿元6家,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通用五菱)、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柳钢)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

  (二)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推进

十三五期间,柳州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传统产业优势突出、新兴产业加快壮大的产业发展格局。汽车行业加快优化升级,中高端产品开发能力稳步提升,上汽通用五菱实施五菱红银双标新品牌战略,推出RC-5E300 等多款新车型;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柳汽)实施新乘龙品牌战略,2020年商用车销量增长52.3%,居行业榜首。五菱宏光MINI EV、宝骏E系列、景逸S系列等新能源汽车车型陆续投放市场,2020年,五菱宏光MINI EV销量突破12.7万辆,成为国内销量第一的新能源车型。钢铁行业加快产品结构升级,2020年,柳钢实现钢材产量2074万吨,高附加值品种钢比例突破60%,品种钢创效10.7亿元,成功开发出系列高强度汽车用钢,沿海基地项目全线投产“一体两翼”战略布局基本形成。机械行业智能化水平逐步提升,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工)智能遥控装载机正式商用,成为中国首家掌握远程工程机械控制技术的企业,2020年,柳工挖掘机销量增长超过50%,海外整机销量同比增长11.6%,拖拉机、甘蔗收获机等农业机械形成批量生产。轻工产业实现新突破,洗衣机、冰箱、空调等智能家电产品下线量产,产值突破10 亿元。浙江良友木业有限公司、浙江南星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大自然家居(中国)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广西桂中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袋装柳州螺蛳粉年销售额达110 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20年柳产新能源汽车产量18.7万辆,增长198.2%。柳产轻轨车辆成功进行动态测试,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入驻智能电网产业园,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实现规模化生产,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工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015年的10%提高到17%

  (三)产业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期间,柳州市科学确立工业园区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引导产业加快集聚发展。广西柳州汽车城发展层次持续提升,广西智能制造产业园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智能家电、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机器人、装配式建筑、旅游装备制造、大数据等一批特色产业园蓬勃兴起。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承载能力持续提高。国轩高科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爱柯迪股份有限公司汽车轻量化铝合金精密压铸件等一批招商项目落地开工。上汽通用五菱CN180平台产品、东风柳汽全新换代智能SUV等一批技术改造项目竣工投产。现有企业搬迁改造进程加快,一汽解放柳州特种汽车有限公司整车生产基地、广西汽车集团新能源汽车生产等项目落户柳东新区,广西金嗓子有限责任公司洛维新基地落户鱼峰工业园。2020年,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586.4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超过60%,柳东新区成为广西首个千亿元产业新城。

  (四)工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柳州市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达到599家,约占全区总量的四分之一,是2015年的3.9倍。柳钢荣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1家;上汽通用五菱获认定为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市共有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家,自治区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1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自治区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家,各创新平台总数位居全区前列。加快构建“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服务体系,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成立广西汽车研究院、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共建广西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柳东新研发基地先后投入使用。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混凝土结构非接触式检测评估与高效加固修复关键技术”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柳工“面向物料多样化的铲装机械作业装置高效节能关键技术及应用”等一批项目获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柳州市成为广西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85.51,连续5年保持广西第一,居全国中上水平,柳工、东风柳汽高质量发展典型经验上榜国家级质量标杆。

  (五)两化融合持续深入推进

十三五期间,柳州市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持续深化,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排名全区第一。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数字化供应链协同智能云平台入选2020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建成自治区级智能工厂20家、数字化车间6家,数量居全区第一,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东风柳汽柳东基地在整车涂装工艺实现100%机器人自动喷涂,焊装工艺全线采用自动化机械输送、焊接,机器人使用率高达90%。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加速融合,获评广西首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柳州市东科智慧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基于工业互联网主动标识技术的柳州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设施协同应用项目入选工信部2020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名单。5G+智能网联汽车加快推进,柳州市成为广西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唯一试点城市。全市工业机器人存量超7000台,增量及保有量均居全区第一。

  (六)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

十三五期间,柳州市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作用逐渐增强。广西工业设计城开工建设,引进北京洛可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木马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知名工业设计企业。成功举办中国—东盟工业设计与创新论坛、金紫荆杯中国—东盟工业设计大赛等大型活动,在全区率先推广工业设计创新券。上汽通用五菱、柳工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全市共有自治区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30家,数量居广西第一。国家汽车质量检验中心(广西)成为全国第六大汽车质量检验检测技术平台。柳州铁路港、传化公路港启动建设,柳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关运营,柳州国家公路枢纽柳东物流中心投入使用,顺丰、京东等一批现代物流企业进驻柳州。广西柳钢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柳州五菱物流有限公司、柳州市桂中海迅物流有限公司等一批物流企业逐步成长,推动工业物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七)创新创业工作成效显著

2016年柳州成功入选双创全国示范基地试点城市,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创建期内全市建成各类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空间460个,其中国家级8个,自治区级以上47个,市级277个,中小企业展示互联网+”平台为466家双创载体提供服务产品展示。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扶助,应急周转资金项目自2015年设立运转以来,累计帮助349家(次)中小工业企业完成24.2亿元的资金周转,帮助企业节约成本约4800万元,相关工作经验在全区交流推广。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服务持续提升,建立柳创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在全区率先推行小微企业服务补贴券,2020年共为2210家小微企业提供补贴财税、信息化建设、管理咨询、培训、技术创新等服务,平台达成服务交易5468项,项目总合同金额1430万元,有效地引导了服务机构为小微企业开展社会化服务。

  (八)工业绿色发展加快推进

十三五期间,柳州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升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钢铁、建材、制糖等行业废气、废渣、余热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广西柳州汽车城表面处理产业园正式开园,成为广西唯一的电镀集控区。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工业水循环利用率均达90%以上,入围第三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柳钢、上汽通用五菱、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柳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宝骏310获评国家级绿色产品。工业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了8.6%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柳州工业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但是,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仍然突出,稳定增长与转型升级仍然是柳州工业面临的现实压力。

  (一)新旧动能接续不畅

传统产业增长动力逐渐减弱,支持工业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尚在形成中,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柳州工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更复杂更严峻的外部环境。随着消费需求日渐饱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和颠覆性创新带来极大挑战和严峻考验,作为柳州第一支柱产业的汽车产业进入负增长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期,2020年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仅为17%,尚未形成支撑工业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二)产业结构层次不高

全市传统产业比重偏大,汽车、钢铁、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超过70%。工业发展对三大支柱产业的依赖度过高,易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走向的影响。食品、化工、建材等传统工业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缺乏高端产品、高端品牌,产业链延伸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柳州工业化发展程度不匹配,难以支撑柳州工业高质量发展。

  (三)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虽然全市的研发投入强度在广西排名第一,但仍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全市1000多家规上企业中,建有市级以上技术研发机构的不足30%。企业专利申请多数是实用型或外观型,发明专利不多,特别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少,多数企业创新研发投入不足。工业企业技术来源单一,企业创新技术大部分来自合作开发或购买技术,独立研发占比较低。

  (四)高端专业人才不足

十三五期间,柳州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尤其是高端专业人才的引进,但由于受地理区位、人才配套条件限制和企业实力及经营状况制约,工业企业对高端人才吸引力相对不足,高层次技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紧缺,高技能人才短缺,难以吸引高层次的复合型、创新型领军人才。特别是当前发展较快的电子信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领域,高端人才缺口较大。

  第二章发展环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产业变革催生新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工业新动能。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重构,柳州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行。

  一、新形势下的新机遇

  (一)新一轮产业革命催生新经济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深度变革,国际产业格局正发生深刻调整,以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到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通讯、生物科技等新领域新业态层出不穷,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加速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工业领域,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生产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重大的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为柳州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带来了新机遇。

  (二)融入国家战略迎来全新发展

当前,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扩大内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拓展市场发展空间,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激发柳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新动能。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将检验和催生一系列科学方法及技术创新成果,加快推动能源低碳绿色发展,加快突破储能、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推动钢铁、化工、冶金等高碳产业生产流程零碳再造,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将为柳州实现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全面提质带来重大机遇。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珠江—西江经济带和粤桂黔滇高铁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柳州工业发展带来新机遇。随着广西面向东盟国际大通道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区域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通道经济发展将迎来一轮新的发展机遇,柳州作为区域性制造业中心城市,参与通道沿线国际经济合作,承接产业转移以及拓展产业分工协作的能力将大大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使柳州由“内陆腹地”变成“开放前沿”,为柳州实施开放强柳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培育发展新动能和经济增长点指明了新方向。

  (三)广西工业振兴带来新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柳州时指出,制造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中之重,要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这为柳州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期间,广西将大力实施工业强桂战略,全力推进工业振兴,明确提出支持柳州市打造为广西副中心城市,要求柳州按照推进现代制造城建设的发展定位,进一步发挥产业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积极打造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建成现代制造城、打造万亿工业强市。要求柳州市争做工业崛起的先行者,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的主力军,扩大有效投资攻坚行动的排头兵,在全区工业发展中率先崛起,为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柳州力量。这些都为柳州加快发展工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开放平台推进建设,对柳州推动工业振兴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带来重大机遇。

  二、新变革下的新挑战

  (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带来新挑战

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加剧,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欧美国家加快推进制造业回归;新兴发展中国家快工业化,传统国际代工企业加速向印度、越南等国家转移;中美贸易摩擦加剧,面临贸易、金融、科技等领域全面竞争的风险,欧美国家对我国遏制打压呈现系统化、长期化、常态化。这些都将对柳州开拓国际市场、出口贸易、产能合作等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冲击和更多不确定性。

  (二)国内产业升级调整带来新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后,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经济风险、调控方式等多方面呈现出重大趋势性转变,国内产业升级调整给柳州制造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工业发展正在从拼资源、拼政策、拼区位转向拼人才、拼创新、拼服务,人才驱动和科教支撑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对柳州产业结构偏重、创新能力偏弱的工业体系带来严峻挑战。

  (三)区内重大布局调整带来新挑战

随着自治区全面推进强首府战略和北钦防一体化,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钢铁、石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户北部湾城市群,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向北部湾城市聚集流动,对柳州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三、后疫情期的新格局

  (一)从全球看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产业链重构

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重构,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出口贸易和国际产能合作面临不确定性增强。全球疫情形势尚未明朗,预期疫情将持续影响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柳州作为工业城市,开拓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市场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提升制造业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安全性将成为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二)从国内看疫情对工业经济冲击影响总体可控

受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企业延迟复工复产等因素叠加影响,工业经济受到了较为强烈的负面冲击。但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取得实效,在全球率先实现复工复产,使工业经济快速回归到正常水平。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消费能力和消费潜力巨大,工业经济韧劲足、自我修复能力强,国内市场的全面复苏,有效保障了企业的存续和正常运转,为柳州工业后续加快发展奠定基础。

  (三)从区内看对疫情后产业科技创新提出新要求

疫情对传统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亟待加强。对于广西而言,制造业仍停留在传统产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作用尚未显现的阶段,更加凸显出传统制造业强化科技创新,加快智能化应用的重要性。对推进柳州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发展方向。

  第三章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关于广西四个突出特点和广西工作四个新总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柳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制造城三年攻坚行动,加快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主攻方向,全面强化创新驱动、产业联动、龙头带动三大动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发展,着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传统产业转型跨越,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基础配套产业优化升级,打造广西副中心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建成现代制造城、万亿工业强市,在广西工业发展中实现率先崛起。

  二、基本原则

  (一)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发挥政府在工业发展中的规划指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组织协调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引导社会资源持续有效投入。

  (二)创新驱动与开放引领相结合

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增强创新支撑能力。坚持内外联动、多维开放,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争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三)龙头带动与集聚发展相结合

加快培育壮大工业龙头企业,做大企业、做优产品,引进和培育技术先进、带动力强、品牌影响大的企业集团。强化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上下游产业项目集聚发展,加快培育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四)智能升级与绿色发展相结合

大力实施智能化改造,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生产制造技术融合。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促进产业集约集聚,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制造业绿色转型。

  三、发展路径

把握新时期工业振兴重大机遇,推进实施1342”发展战略(一个主攻方向,三大动力,四化发展,两个提升),全面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一个主攻方向:引领工业发展方向

以加快构建高端、智能、绿色、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为主攻方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跨越、新兴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基础配套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助推柳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三大动力:转换工业增长动力

强化创新驱动、产业联动、龙头带动三大动力,积极打造柳州工业增长新动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业联动,推动市内产业、区内产业、区域产业联动发展,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强化龙头企业外引内培,打造产业集群。

  (三)四化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四化转型发展。实施高端化制造,发展高端产品,创建高端品牌。推进智能化制造,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推动绿色化制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制造服务化,促进二三产融合发展。

  (四)两个提升: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优先发展基础零部件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配套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产业链核心环节本地化发展,提升供应链安全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四、发展目标

  (一)近期目标

2025年,力争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制造业转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轨道,新动能逐渐壮大,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发展,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基础产业优化的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万亿工业强市目标。

工业总量持续扩大。全市工业总量实现持续提升,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0亿元,年均增长18%。工业投资年均增长30%

企业规模持续壮大。全市企业规模持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600家,持续做大2家千亿元企业,培育百亿元企业10家,十亿元企业78家,亿元企业超过700家。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力争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25%。在原有汽车、钢铁两大千亿产业集群基础上,新培育机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轻工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大健康、化工及日化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

园区能级持续提升。全市工业园区持续稳定发展,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70%。在原有柳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千亿级园区基础上,新培育千亿级园区1个,五百亿级园区4个,两百亿级园区2个,一百亿级园区2个。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市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力争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100个,自治区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达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2.3%。自治区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00家。

融合发展持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实现深度融合,企业信息化能力不断增强。建成自治区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00家以上,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园区2个,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

绿色发展持续推进。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广泛应用,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年度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任务,年度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增速以内。

  (二)展望目标

2035年,工业发展总量大幅提升,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工业发展主导力量,人工智能、未来网络、生物工程等未来产业持续成长,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等为核心的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形成若干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工业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创新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新动能不断壮大。工业化智能水平大幅提升,数字化应用取得新进展。工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节能降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基本实现制造业现代化,建成高端、智能、绿色、高效的现代化制造城,成为高水平的创新型制造业城市。

2 “十四五”柳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预期目标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工业总量

工业总产值(亿元)

4382.1

10000

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

-0.7

18.0

工业投资年均增速(%)

7.1

30

企业规模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家)

1050

>1600

千亿元企业数(家)

0

2

百亿元企业数(家)

5

10

十亿元企业数(家)

36

78

亿元企业数(家)

419

>700

产业结构

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

17

25

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个)

-

4

新培育五百亿级产业集群(个)

-

3

园区能级

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

61

70

新培育千亿级园区(个)

-

1

新培育五百亿级园区(个)

-

4

新培育两百亿级园区(个)

-

2

新培育一百亿级园区(个)

-

2

创新能力

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个)

91

100

自治区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家)

21

30

自治区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家)

33

100

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

1.1

2.3

融合发展

自治区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家)

26

>100

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园区(个)

0

2

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个)

0

3

绿色发展

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

8.6

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

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速(%)

-

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增速以内

注: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工业投资年均增速均为十三五十四五期区间数。

3 “十四五柳州市各工业园区发展预期  

县区名称

园区名称

园区级别/类型

2025年预期

柳城县

柳城县工业区

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

200亿级园区

鹿寨县

广西鹿寨经济开发区

自治区级工业园区

500亿级园区

融安县

融安县工业集中区

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

200亿级园区

融水县

融水县工业区

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

100亿级园区

三江县

三江侗族自治县工业园区

自治区B类产业园区

-

柳北区

柳北工业区

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

500亿级园区

鱼峰区

柳州市洛维工业集中区

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

100亿级园区

柳南区

广西柳州河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自治区级高新区

千亿级园区

柳江区

柳州市柳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自治区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500亿级园区

柳东新区

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国家级高新区

千亿级园区

阳和工业新区

(北部生态新区)

广西柳州阳和工业园区

自治区级工业园区

500亿级园区

  

  第四章重点产业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着眼产业发展趋势,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夯实基础配套产业,构建高端、智能、绿色、高效的现代工业体系。

  一、传统主导产业转型跨越

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丰富产品类型,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传统主导产业转型跨越。

  (一)汽车产业:智能升级,高端发展

加快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轻量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实施全产业链布局,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升级版广西柳州汽车城,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中高端汽车制造基地。到2025年,汽车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00亿元。

——乘用车。加快中高端车型平台建设,持续提高中高端车型比例,进一步提升汽车自主品牌影响力。重点发展智能网联SUV、家用和城市物流智能网联MPV,积极发展跨界融合新车型产品。加快布局车联网,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基于5G网络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级智能汽车、无人驾驶级智能汽车等产品,加快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支持企业推进全球车型的研发和投放,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扩大产品出口规模。

——商用车。加快对现有商用车平台进行升级,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中重型载货车、专用车等系列产品,加快发展城市物流、农村物流配送、港口等领域用车。积极探索5G无人驾驶技术在物流、仓储管理、环卫保洁、紧急救援等场景的应用,在高速路、港口建设智能网联商用车应用示范区,带动智能商用车产品升级发展。

——新能源汽车。发挥现有汽车产业基础,以纯电动汽车为重点,积极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重点发展纯电动乘用车,开发续航里程长、充电时间短、安全性能高的新能源乘用车产品,积极发展纯电动厢式运输车、轻型客车、公交车等新能源商用车产品,加快发展纯电动工程车、环卫车等新能源特种车产品,探索发展电动无人物流车。推动企业加快研发和推出混合动力车型,鼓励企业做好燃料电池汽车、氢燃料汽车技术储备,有序开展产品研发和示范应用。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政企联动三级推进工作机制,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和应用规模。

——关键零部件。依托整车产品的升级发展,积极打造汽车全产业链,促进核心零部件产品生产能力和技术含量的提升。重点提升乘用车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能力,提升冲压、注塑等零部件本地配套份额。积极引进商用车变速器、发动机、制动系统等产品。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产品,积极发展集成发电式发动机动力总成、集成式电驱动桥总成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大力发展电子控制安全系统、车载雷达、车载通信终端、液晶/触摸屏、车载定位导航等高科技汽车配置电子产品。

专栏1 汽车产业发展重点

——产业升级方向。围绕打造升级版广西柳州汽车城,支持整车厂重点发展中高端车型,积极引进新型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制动系统、悬挂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企业,培育发展轮毂、汽车冲压件、高端轮胎等优势大宗零部件产业,积极发展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加快打造商用车产业链、商用车零部件产业链、汽车电子产业链、车桥产业链、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培育五百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关键技术。提升企业整车设计、整车控制、节能等技术水平,在整车产品高可靠性方面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提升动力总成、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轻量化部件等高端零部件的制造工艺水平,突破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核心技术。重点研发智能驾驶传感器、车路协同和高效发动机、车规级半导体/芯片等关键技术。

——空间布局。汽车整车产业重点布局在柳东新区、柳南工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重点布局在柳东新区、阳和工业新区、柳南工业园、柳江工业园、鹿寨工业园。










(二)钢铁产业:优化结构,绿色发展  

加快推动钢铁产业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转型发展,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深化节能减排,发展多元产业,建成现代化绿色钢铁精品生产基地。到2025年,钢铁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

——钢铁系列产品。结合建筑、汽车、机械、船舶、轨道交通等下游行业需求,积极推进高附加值品种钢研发生产。重点发展高强度汽车结构钢、大吨位工程机械用超高强钢板、模具用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发展冷轧卷板、热轧卷板、中厚板、带肋钢筋、高速线材、圆棒材、中型材等钢铁系列产品。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用钢、高强度船舶用钢。

——钢铁循环经济。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突出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金属循环利用产业园,推进废钢回收利用,进一步提高余热、余压发电能力,扩大利用废渣生产新型建材规模,实施高效炉窑、流体系统节能、产线节电等工业节能技术,积极探索天然气替代燃煤、探索氢能替代燃煤,降低工业能耗和污染,不断提升钢铁产业绿色环保水平。

  

专栏2 钢铁产业发展重点

——产业升级方向。围绕钢铁上下游产业引进项目,做大做强高附加值品种钢,提升钢材产业价值链。加快打造金属深加工循环利用产业链。

——关键技术。开展降高炉焦比、废钢使用、钢坯热送热装、节电、节水等节能降耗攻关。推进富余煤气发电机组的大型化改造,提高发电效率及余热余能自发电率。推广高炉脱湿鼓风、中高温烟气余热回收利用、加热炉黑体强化辐射等技术。

——空间布局。钢铁及深加工产业、钢铁循环经济重点布局在柳北工业园。

  

  (三)机械产业:全球拓展,智能发展

加快推动机械产业向智能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积极推进产品、制造、服务智能化,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程机械、预应力机械生产及研发基地。到2025年,机械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

——工程机械。重点发展智能轮式装载机、液压挖掘机、道路机械、矿山机械等智能工程机械,积极发展叉车、推土机、起重机、路面机械等产品,加快实现产品结构多元化。依托5G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制造无人驾驶工程机械、3D引导自动斜坡控制挖掘机、20吨纯电动挖掘机等智能化产品,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应用能力。加快开发柴油机、变速箱、液压元件、驱动桥等关键零部件。紧抓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加快工程机械全球市场布局,完善营销网络,扩大产品出口,提高海外市场份额,加快工程机械产品由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转型发展。

——建筑机械(预应力)。巩固发展高性能预应力锚固体系、缆索制品、工程橡胶及伸缩缝装置、波纹管等产品,重点推动高附加值的大跨径斜拉桥拉索、大跨度悬索桥主缆实现突破发展,进一步扩大LNG核电预应力锚具、支座等产品市场份额,大力推动高性能建筑减隔震产品实现量产化。推动预应力产业由产品生产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型。

——现代农业机械。依托广西作为全国甘蔗重点产区,充分发挥柳州机械制造能力的优势,重点发展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作业效率高,智能化的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产品,向耕、种、管、收、运全产业链延伸,探索无人作业产品在甘蔗生产机械领域的应用。拓展农产品加工成套装备,围绕粮、油、糖等大宗农产品,发展经济作物类农业机械设备,积极发展中、大马力拖拉机产品,打造高端农机装备基地。

  

专栏3 机械产业发展重点

——产业升级方向。围绕打造工程机械、建筑机械、现代农业机械三大板块,全面引进配套类项目。加快打造工程机械产业链,培育千亿级机械产业集群。

——关键技术。促进精密传感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的综合应用。重点突破液压技术、工业软件、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机械产业技术。

——空间布局。工程机械、建筑机械(预应力)重点布局在柳南工业园、阳和工业新区、柳江工业园,现代农业机械重点布局在柳南工业园。

  

  (四)化工及日化产业:重整壮大,优化发展

大力推进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转型,日化产业向高附加值产品、高端品牌转型,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工艺设备升级换代。建成区域性化工及日化产业基地。到2025年,化工及日化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

——精细化工。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化工产业转移,以氯碱为龙头,化工中间体为纽带,大力发展医药、农药、染料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推动中间体向医药制剂、农药制剂、染料成品方向发展。拓展发展功能性化学品、专用化学品、特种化学品等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加快培育精细化工及其配套延伸产业,打造优势互补、集中发展、绿色环保的精细化工生产业集群。  

——基础化工。巩固和提升盐化工产品优势地位,重点发展烧碱、液氯、盐酸、次氯酸钠、聚氯乙烯及其他高技术、高附加值有机氯产品,积极引进氯碱下游耗氯、碱、酸,延伸氯碱产业链。加快延伸磷化工产业链,鼓励发展聚磷酸盐水性肥料、磷酸铁锂、食品级磷酸、牙膏级磷酸氢钙等高附加值产品,积极发展磷系列阻燃剂及功能性磷酸盐、磷酸酯等产品。

——日用化工。依托两面针等传统品牌优势,重点开发中草药牙膏系列产品,积极开发幼儿、孕妇、老年人等口腔护理用品,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中草药牙膏的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发展家庭护理产品,重点开发沐浴露、洗手液、香皂、洗发露等产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中药洗涤用品,逐步形成个人护理、家居护理和专业清洗等门类产品系列。

  

专栏4 化工及日化产业发展重点

——产业升级方向。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化工产业转移,打造特色精细化工产业链,扩大中高端产品供给,持续提升产业规模效益和整体发展水平。培育五百亿级化工及日化产业集群。

——关键技术。加强精细化工产业链上下游技术突破,促进国产化离子膜和阴极电解等先进技术应用推广及产业化。积极推广湿法磷酸净化分级利用技术。

——空间布局。精细化工、基础化工产业重点布局在柳城工业园、鹿寨工业园,日用化工产业重点布局在鱼峰工业园。

  

  (五)轻工产业:延伸链条,振兴发展  

大力推动轻工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产业聚集。建成全国著名的智能家电、定制家具、特色食品加工集聚区。到2025年,轻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

——智能家电。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智能、健康、节能、环保的空调、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积极发展厨房和家居用小家电,同步发展智能家居硬件产品和智能家居生态平台。加快发展电机、压缩机、家电智能控制系统、新型冷媒、芯片、传感器、新型保温、除菌材料和精密注塑等配套零部件。

——现代林木加工。推动林木加工产业由板材初加工向家具产品生产升级发展,重点发展板式家具、办公家具、木地板、木门窗、定制家具。培育发展户外用木地板、栈道用材、户外装饰板材。积极发展印刷、包装、涂料、饰面、五金紧固件、家具生产专用机床设备及工具等辅助配套产品。推进全屋定制新型制造发展模式,推动香杉实木板、细木工板产业向高端家具制造、家居装饰装修等领域拓展,积极发展定制家居和智能家居产品。

——特色食品加工。提升食品精深加工能力,重点发展预包装螺蛳粉,积极开发新口味螺蛳粉、冲泡螺蛳粉、低热量系列螺蛳粉等新产品。围绕米粉、酸笋、酸豆角、腐竹等预包装螺蛳粉关键原料,建设酸笋、豆角、腐竹、木耳等食材基地,提升本地加工供应能力。加快推进制糖产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开发生产金砂糖、糖霜等特种糖及营养强化糖、医药级蔗糖等高附加值产品。积极发展粮油、茶叶、茶油、生态果蔬、肉制品等加工产品。

——纺织服装。着力提升柳州服装设计水平、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儿童、职业、劳保等类型服装产品,大力发展运动服装、户外服饰,积极发展服装服饰用品。推进茧丝绸行业发展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开发生产4A级以上缫丝、捻丝、织造、服装及综合利用等深加工产品,加快发展环保绿色、保健、多功能中高档茧丝绸产品。

  

专栏5 轻工业发展重点

——产业升级方向:大力发展智能家电、智能家居产业,加快推动粤桂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区、桂中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建设。打造智能家电产业链、林木精深加工产业链、食品加工产业链、现代服装产业链,培育千亿级轻工产业集群。

——关键技术:智能家电,大力发展新型家电技术、物联网智能家电远传远控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现代林木加工,大力发展木材干燥技术、制材与木材检验等木材加工技术。特色食品加工,大力发展食品保鲜、自动化包装、特色食品加工多维智能技术等食品加工技术。

——产业布局。智能家电产业重点布局在柳江工业园。现代林木加工产业重点布局在鹿寨工业园、融安工业园、融水工业园、三江工业园。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重点布局在鱼峰工业园、柳南工业园、柳江工业园、融安工业园、融水工业园、三江工业园。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布局在柳北工业园。

  

  二、新兴优势产业培育壮大

以园区化承载、高端化发展为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工业发展新动能。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龙头带动,集聚发展

深化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高端智能装备产品,建成国内有影响力的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应用聚集区。到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

——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发展跨座式单轨车辆、胶轮快捷有轨电车,适时向智能轨道ARTAPM、城际列车等产品延伸。重点发展车体、转向架、牵引和辅助变流器、牵引电机、牵引控制系统、制动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等车辆零部件系统,大力发展车轮、车轴、制动盘片及转向架等关键部件。积极发展牵引供电系统、信号系统、通信系统和综合监控系统等轨道交通机电系统产品。稳步发展轨道交通运营维保产业,持续发展轨道梁、道岔等轨道网线产品,延伸发展铁路轨枕、轨道管片、铁路器材配件等铁路交通产品。

——智能电网装备。重点发展智能开关柜、自动化变电站、智能仪表、充电装备等强电设备,优先发展电缆、开关、插座等中低压电器设备,加快发展安防监控、公共广播等弱电设备。积极推进变电站成套装备、智能配电网成套装备、大容量电力电子器件和材料等智能电网装备及产品产业化。鼓励开展能源路由器、能源交换机等能源互联网设备研发和应用示范。推进特(超)高压输配电设备集成化、系列化、智能化、小型化、低能耗发展。

——机器人。重点发展智能医疗康养机器人,积极发展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大力发展移动式服务机器人,加快高精度RV减速机、高精度驱动器、机器人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以机器人系统集成研发为突破,重点发展上下料、分拣、包装、焊接、喷涂、搬运等工业机器人。积极发展电力巡检机器人、检测维护机器人、工程及建筑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大力发展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高性能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

——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配套。重点发展中高档游艇、游船及核心部件。积极发展公务执法船和内河运输、交通、工程等船舶产品。全面推动与北部湾产业协同发展,大力发展大型邮轮及海上风电核心配套部件,主动融入国内船舶制造龙头企业配套产业链。

  

专栏6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

——产业升级方向。重点引进轨道交通、智能电网、机器人等产业项目,积极推进智能交通产业园、智能电网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二期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做大做强康养机器人产业,实现“链式集聚”发展。加快打造智能轨道交通产业链、智能电网产业链、机器人产业链。

——关键技术。加快胶轮车辆牵引和制动技术、轨道梁设计和生产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应用与研究。加强可再生能源时空互补性、直流电网技术、超导与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智能微网技术的研究。加大机械臂、焊接机器人、康复医疗机器人技术研发。突破机器人整机、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

——空间布局。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重点布局在柳东新区。智能电网装备、机器人产业重点布局在北部生态新区。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配套产业重点布局在鱼峰工业园。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招大引强,跨越发展

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推进建设广西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

——芯片产品。加速芯片产业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孵化。重点发展国际领先的两英寸、四英寸氮化镓衬底,积极向下游延伸,发展氮化镓外延片及激光器、功率放大器、大功率LED等元器件。加快推进车规级芯片国产化,重点发展车载通讯芯片、计算芯片、感知芯片、能源芯片、存储芯片等。积极发展外延加工、芯片制备、封装测试、集成应用,促进产业规模快速壮大,打造柳州芯片产业集聚区。

——光电产品。重点发展第5/6代线LCD面板、5/5.5/6OLED面板、新型显示模组。加快发展超薄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掩膜版、驱动IC、背光模组等显示面板上游配套产品,积极发展车载显示、工控显示、智能家居显示等智能显示终端,及可移动电子设备等高附加值下游产品。打造集新型显示产业研发、设计、生产、服务于一体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

——智能终端。重点发展高端服务器、海量存储设备、智能终端通讯设备、可穿戴设备等产品。加快发展应用于糖业蔗区管理、汽车导航、物流、林业、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卫星导航终端设备。大力发展高速网络协议与安全检测仪、宽频带高性能电磁信息安全测试仪等产品。

——工业互联网。重点发展企业级平台,开发满足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需求的多种解决方案,面向汽车、钢铁、机械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具有特定行业属性的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汽车行业数字化供应链协同制造平台、机械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特色产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相关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在行业的应用部署。大力发展5G技术,推动5G+工业互联网在优势产业率先商用,开发具备自动驾驶、智能施工功能的新产品。

  

专栏7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重点

——产业升级方向。围绕“智能制造”和“互联网+”行动的重大需求,引进一批汽车智能驾驶信息应用技术、工业互联网应用、通信技术应用等项目,积极引进光电行业龙头企业在柳州建设车载智能终端显示器件项目。加快打造光电显示产业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培育千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关键技术。发展数据传输和存储基础技术、海量数据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虚拟化技术、大尺寸氮化镓衬底制备技术、新一代光电显示技术。

——空间布局。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工业互联网重点布局在柳东新区,芯片产业重点布局在北部生态新区。

  

  (三)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引领,低碳发展

以推进节能环保装备高端化和节能环保服务专业化为方向,重点发展装配式建筑、再生资源利用、工业再制造,清洁能源等节能环保产业,建设区域性节能环保先进基地。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

——装配式建筑。重点发展预制混凝土结构件产品,推动叠合楼板、隔墙板、楼梯板构件规模化应用,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装饰装修部件产品,推动市场化应用。大力发展装配式钢结构产品,积极发展钢结构厂房构件,稳步提升产能利用率,扩大在建筑市场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配式现代木结构产品,推动在旅游景区项目应用。

——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进钢铁、化工行业利用废气、余热发电,利用废弃物制造石膏板、蒸汽加压砌块。制糖行业利用蔗渣造纸。积极探索利用建筑垃圾生产混凝土分离石子、再生骨料等建筑材料,加快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推进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工业再制造。加快增材制造、无损检测等再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采用表面修复、再加工选配等再制造手段,积极推进汽车、工程机械、大型工业设备关键零部件的再制造,实现零部件循环利用。

——清洁能源。重点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推进融安、融水、三江风电场建设,形成风电规模化联网发电。充分利用企业厂房屋顶、农村荒山荒地建设光伏电场,发展光伏发电。提高鹿寨热电联产的热源利用,加快发展热电联产循环经济。

  

专栏8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产业升级方向。重点引进发展新型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生产生活废品二次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加快打装配式建筑产业链。

——关键技术。发展装配式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炉渣余热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技术、表面修复及无损检测再制造技术、光伏发电并网技术。

——空间布局。装配式建筑产业、资源再生循环利用产业重点布局在柳北工业园。工业再制造产业重点布局在柳南工业园。清洁能源重点布局在融安、融水、三江工业园。

  

  (四)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做大品牌,提升发展

以现代中药、生物制品为主导,以医疗器械为突破,加快建设现代医药产业体系,建设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0亿元。

——现代中药。加快建设青蒿素、金银花、一点红、灵芝、罗汉果等中药材种植基地,积极推进中药提取物开发与应用,发展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材深加工,大力培育中药材种植、加工特色产业链。加快发展各类药膳、药酒、药茶、健康饮品,发展灵芝新型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大力开展青蒿素提炼加工,生产青蒿粉、青蒿素制剂等产品,拓展发展青蒿素下游产品和系列衍生物。积极发展心脑血管系统、跌打损伤、妇科儿科、呼吸系统类等中药新药。

——化学药。重点发展抗感染、抗肿瘤、抗疟疾、抗喘、解热镇痛、心脑血管系统、防治神经性疾病等领域化学药物。加快发展靶向给药、纳米制剂、缓控释制剂、微球制剂等高端制剂。鼓励开发适合儿童服用的新剂型和新规格产品。巩固发展小分子化药,积极开展对国外专利到期药仿创研究以及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生物制品。重点发展酵母抽提物、食品添加剂等产品,打造全国领先的酵母抽提物研发、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生物活性多肽、糖氨聚酸、氨基酸类等生物制品新品种,大力发展抗癌药、抗病毒和基因等药物和保健品。加快发展生物兽药及疫苗、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生物农业产品。

——医疗器械。重点发展大型医疗设备、便携式家庭医疗器械、健康和康复辅助器械等产品,加快发展动态DR、车载DR、骨密度仪、口腔CT、磁共振成像系统等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打造健康医疗设备生产基地。重点开发和推广可穿戴、便携式等移动医疗和辅助器具产品。积极发展高品质家用理疗、按摩、养生保健器械和智能养老监护等产品。支持发展制药设备、医药包材、辅助材料等产品。

  

专栏9 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重点

——产业升级方向。培育和引进民族医药、中成药、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口服液等项目。加快打造医疗器械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培育五百亿级大健康产业集群。

——关键技术。大力发展药物制剂技术、化学制药技术、中药制药等。加快功能性酵母蛋白饲料原料的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重点突破新型成像技术、新型传感技术、微流光机电技术、影像导航和机器人、单细胞测序和分子诊断等技术。

——空间布局。现代中药、化学药重点布局在鱼峰工业园、柳江工业园、柳城工业园。生物制品重点布局在柳城工业园。医疗器械重点布局在鱼峰工业园。

  

  (五)生产性服务业:多业并举,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工业物流、工业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建成区域性生产性服务业基地。

——大数据和云计算。以工业云为重点,推动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研发工具、业务系统等云化改造和云端迁移。支持第三方行业大数据和工业云平台建设,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发,形成海量运营数据安全存储和商业智能分析需求服务平台。

——工业设计。聚焦优势产业领域,重点发展工业产品外观设计、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等,推动工业设计服务链条延伸,将工业设计融入品牌打造、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商业运营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促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业设计主体,提升本地化设计服务水平。搭建工业设计需求对接平台,引导制造业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协同发展,推动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落地。

——工业现代物流。重点发展大宗商品物流、现代化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专业物流、多式联运物流。引导物流设施资源集聚集约发展,建设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物流节点和配送中心。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物流公共管理信息平台和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全面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工业电子商务。发挥汽车、钢铁、机械等行业龙头企业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资源,建设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全流程电子商务,引导产业链上中小企业依托龙头企业电商平台开展网络营销。重点发展制造业电子商务应用,推动品牌和特色企业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旗舰店、专卖店,开展网络直销、网上订货等业务,开拓网络零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

——科技服务。全面提升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水平,增强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推进检测服务市场化运作,加快建设公共检测平台,为工业制造企业提供产品检测、测试、验货等一条龙服务。开展面向工业企业的专利运营、分析评议、专利代理和专利预警等服务,鼓励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发展全链条的科技服务。积极发展面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集中社会资源,进一步优化以市场化中介机构为主体,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研发设计、融资担保、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提高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专栏10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

——产业升级方向。重点引进工业设计、工业大数据、工业物流、工业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产业项目,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相融。

——空间布局。大数据和云计算重点布局在北部生态新区柳东新区。工业设计重点布局在北部生态新区。工业现代物流重点布局在柳南工业园、柳北工业园。工业电子商务重点布局在鱼峰工业园。科技服务重点布局在柳东新区。

  

  三、基础配套产业优化升级

加快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基础技术发展水平,强化对产业发展的支撑配套作用。

  (一)模具产业:优化配套,协调发展

重点发展冲压模具、塑料模具、铸造模具的设计与生产制造,延伸发展上下游产业链,建设模具研发制造产业园,到2025年,模具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

——金属模具。重点发展中高端发动机缸体模具、缸盖模具、缸盖罩模具、飞轮壳模具、变速箱壳体模具和车身结构件压铸等模具产品。不断提升本地金属模具企业工艺装备水平、设计水平与制造水平。加快3D打印技术在工程机械和汽车产业配套模具的应用。力争金属模具生产在高精度、智能化方面实现突破。

——非金属模具。加快发展用于汽车、机械产业的冲压、注塑模具及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的精密模具。重点发展大型精密注塑模具、热冲压模具及塑料模具、无机非金属模具等产品。积极发展用于汽车内外饰塑料件、结构件、电池盒等模具产品。

  

专栏11 模具产业发展重点

——产业升级方向。引入模具设计制造龙头企业,补强本地大型、精密塑料模具和铸造模具薄弱环节。在提升汽车、机械行业模具产品设计和制造能力的同时,逐步向家电、电子行业等市场领域拓展。加快打造模具产业链。

——关键技术。加快推广应用数字化模具技术、多功能复合模具设计、数字化复合加工、3D打印、激光快速成型技术、高速切削、超精加工及抛光技术等特种加工技术。

——空间布局。模具产业重点布局在柳南工业园。

  

  (二)铸锻造产业:强化保障,联动发展

围绕汽车、机械构建铸造、锻造产业链,着力提升基础工业能力,加快建设区域辐射广、支撑配套强的大型专业铸锻造产业园。到2025年,铸锻造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

——铸造产品。以汽车、机械等产业基础铸件为重点,加快发展铝、镁等轻合金铸件,推动核心铸件自主化制造,进一步提升缸体、缸盖、变速器壳体、车身、变速箱、传动轴、转向系统等铸件产品本地配套率。大力发展高精度机床铸铁件,耐海水腐蚀不锈钢铸件,延伸和完善铸造产业链。

——锻造产品。以汽车、机械等产业基础锻造件为重点,大力发展钛合金、高温合金、不锈钢、铝合金以及新兴的金属间化合物等不同材质的锻件。针对大型装备、船舶、核电等领域对锻件的新需求,加快推动大型锻件制造向精密制造转型发展。

  

专栏12 铸锻造产业发展重点

——产业升级方向。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和精准招商,延伸完善铸造、锻造产业链,着力引进配套汽车、机械等主导产业的铸造、锻造零部件供应商,扩大铸造、锻造产品本地化生产。

——关键技术。加快发展复合精密塑性成形技术、有色金属锻造成形技术、质量检测及修复技术、节能减排及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技术、模拟仿真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一批关键共性铸锻造技术。

——空间布局。铸锻造产业重点布局在鹿寨工业园。

  

  (三)新材料产业:精准发力,突破发展

重点发展新型铝合金材料、改性塑料、新型特种钢、化工新材料等产品,建成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材料供应基地。到2025年,新材料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

——新型铝合金材料。围绕汽车节能和轻量化,重点发展宽幅铝合金板材、高强度铝合金板材、深冷铝合金板材等汽车用铝合金板材,加快发展铝合金轮毂、发动机铝合金缸体、缸盖等轻量化汽车零部件。围绕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发展半固态压铸铝合金模板。积极发展电机、压缩机、家电智能控制系统、芯片、传感器等智能家电核心零部件用合金产品,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电工合金、硬质合金等产品。

——改性塑料。重点推进前端模块、仪表板骨架、水箱框架等车身构件中改性塑料的应用。加大改性塑料在仪表板总成、座椅系统附件、门板、立柱护板等内饰件,以及保险杠、散热格栅、车灯、轮罩等外饰件产品的应用。积极发展特种塑料合金、特种工程塑料等产品。

——新型特种钢。积极发展新型特种钢产品,加快发展镍基双相钢、核级特种钢系列制品,开发用于汽车、家电、建筑等行业的不锈钢制品。延伸发展螺栓、螺母等特种钢紧固件产品。

——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化妆品系列珠光材料、耐候级珠光涂料、合成云母制品等产品。加快发展石墨烯粉体、润滑产品、聚苯乙烯泡沫制品等新材料及制品,积极开发基于石墨烯粉体、功能复合材料等下游应用产品。鼓励发展水性功能涂料、高固体分涂料、粉末涂料、无溶剂功能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等环保型、多功能化产品。

  

专栏13 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

——产业升级方向。结合汽车、机械、轨道交通、建筑等领域新材料应用需求,大力发展高品质、高性能、高附加值、绿色环保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新型特种钢材料、加快发展高端化工新材料。重点引进铝精深加工、高性能金属及合金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项目。加快打造铝材料产业链、绿色新材料产业链、金属精加工产业链,培育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关键技术。大力发展轻合金材料制造技术,突破铝合金压铸成型技术、低成本铝基复合材料生产关键技术,推广应用石墨烯改性塑料制备技术。

——空间布局。新型合金材料重点布局在柳东新区、阳和工业新区。改性塑料重点布局在柳东新区、鹿寨工业园。新型特种钢产业重点布局在柳北工业园、柳城工业园。化工新材料重点布局在鹿寨工业园、柳城工业园。

4 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及预期目标

产业名称

重点发展方向

2025年预期产值

(亿元)

传统主导产业

汽车产业

乘用车、商用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

3500

钢铁产业

钢铁系列产品、钢铁循环经济

2000

机械产业

工程机械、建筑机械(预应力)、现代农业机械

1000

化工及日化产业

精细化工、基础化工、日用化工

500

轻工产业

智能家电、现代林木加工、特色食品加工、纺织服装

1000

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

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网装备、机器人、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配套

500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芯片产品、光电产品、智能终端、工业互联网

1000

节能环保产业

装配式建筑、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工业再制造、清洁能源

500

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

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

500

生产性服务业

大数据和云计算、工业设计、工业现代物流、工业电子商务、科技服务

-

基础配套产业

模具产业

金属模具、非金属模具

100

铸锻造产业

铸造产品、锻造产品

100

新材料产业

新型铝合金材料、改性塑料、新型特种钢、化工新材料

1000

  






























第五章产业布局

十四五期间,紧密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加强统筹布局,突出专业特色,重点推进三核(三大产业聚集区)、八园(八个特色产业园)、一带(一条绿色产业带)产业布局,加快形成功能明确、分工协调、差异发展、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产业空间新格局。

  一、三核:三大产业集聚区

以柳东新区、阳和工业新区(北部生态新区)、柳江区为工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加快聚集高端要素,形成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型工业经济,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柳东新区

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加快建设升级版广西柳州汽车城,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产业,形成汽车全产业链,建设汽车整车、零部件、汽车后市场、汽车技术研发集聚区。加快智能交通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跨座式单轨车辆和线路专有产品,打造从整车生产到零部件配套和维修运营服务的全产业链,建设成为面向国内及国际的胶轮式轨道交通南方生产基地。依托汽车产业,大力发展以汽车电子、光电电子、安防系统、应用软件及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柳东新区打造成为拓展未来柳州工业的主要承载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集聚区。

  (二)阳和工业新区(北部生态新区)

北部生态新区重点发展智能电网、机器人、工业设计、工业大数据等产业,推进建设广西智能制造产业园。加快建设智能电网产业园,重点发展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和智慧能源与能源互联网等全领域关键设备的制造,打造智能电网产业高地。加快建设机器人产业园,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康养机器人,大力发展机器人相关的设备制造和技术服务,形成集研发设计、系统集成、本体制造、关键零部件生产为一体的机器人产业高地。加快建设广西工业设计城,重点培育发展工业设计、工业数字化服务等产业,推进产品设计、系统设计、工艺流程设计等发展。加快建设大数据产业园,大力发展工业大数据及工业数据处理,建设大数据中心。将北部生态新区打造成为柳州智能制造的核心集聚区。

阳和工业新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及零部件、新材料等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专用车、改装车及车桥、变速器等汽车零部件产品。机械及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叉车、预应力机械、工程机械液压件等。新材料产业重点培育发展铝深加工,推动铝合金零部件产业、高性能铝板带材产品发展。将阳和工业新区打造成为新型工业拓展的主要承载区。

  (三)柳江区

重点发展智能家电、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产业。加快建设智能家电产业园,重点发展空调、冰箱、洗衣机等智能家电产品,加快发展小家电,积极发展电机、压缩机、新型保温、除菌材料和精密注塑件等核心配套产品,形成整机生产与配套产业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体系。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机械及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挖掘机、农业机械、大型工程机械发动机等产品,拓展发展建筑机械、矿山机械、石化通用机械和机械基础件。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罐式车、自卸车、环卫车、除雪车等专用车产品,以及厢式运输车、渣土车等商用车产品。加快建设大健康产业园,重点发展中成药、中药提取物,积极发展中药饮片,做大做强女性健康产品和民族药业。加快建设食品工业园,重点发展粮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延伸制糖产业链,提升制糖产业的附加值,积极发展肉类加工业和饮料制造业。将柳江区建设成为中国智能家电千亿级产业集聚区、先进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

5 柳州三大产业集聚区发展导向  

名称

重点产业

重点发展方向

依托产业园区

发展定位

柳东新区

汽车及零部件

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

广西汽车城

拓展未来柳州工业的主要承载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集聚区

轨道交通装备

跨座式单轨车辆、车辆零部件、机电系统

智能交通产业园

新一代信息技术

汽车电子、光电电子、应用软件

光电显示产业集聚区

阳和工业新区(北部生态新区)

智能电网

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设备制造

智能电网产业园

柳州智能制造的核心集聚区

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康养机器人

机器人产业园

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工业数字化服务

广西工业设计城

工业大数据

工业大数据、工业数据处理

大数据产业园

汽车及零部件

专用车、改装车、汽车零部件

阳和工业新区

新型工业拓展的主要承载区

机械

叉车、预应力、工程机械液压件

新材料

铝合金零部件、高性能铝板带材

柳江区

智能家电

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厨房和家居用小家电、家电配套零部件

智能家电产业园

中国智能家电千亿级产业集聚区

先进装备制造

机械及零部件、汽车及零部件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

柳州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

生物医药

中成药、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

大健康产业园

柳州重要的生物医药示范基地

食品加工

粮油加工、果蔬加工、制糖、肉类加工、饮料制造

食品工业园

柳州食品产业园

  

  二、八园:八个特色产业园

立足柳北、柳南、鱼峰、鹿寨、柳城产业发展基础,根据自身资源和产业特点,加快建设装配式建筑、旅游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园,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富有活力、增势强劲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一)广西桂中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

重点布局鹿寨县,建设集家居制品生产、地板生产、家居材料生产、产品展示展览和科技研发于一体的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实木家具、高品质板式家具、木地板,打造完整的林业加工产业链,实现林业加工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形成集木材精深加工、家具制造、电子商务及仓储物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着力打造成为区域性最大的板材生产及家具制造基地。

  (二)装配式建筑产业园

重点布局柳北区,推进装配式建筑结构、部品部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等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技术先进、专业配套、管理规范的建筑产业化示范基地。大力发展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积极发展新型轻质墙体材料、预拌混凝土、特种砂浆、节能保温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产品。着力打造广西规模最大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三)中国东盟(柳州)旅游装备制造产业园

重点布局柳北区,建设高端旅游交通设施设备区、装配式旅游设施区、旅游防护用品区、旅游装备交易区四大功能区。重点发展旅游房车、观光车、游轮游艇水上交通等高端旅游交通装备。积极发展轻钢别墅、集装箱酒店、索道缆车、观光火车等旅游基础设施装备。大力发展潜水用品、登山用品、休闲用品、野营用品等户外旅游运动装备,拓展发展户外旅游智能穿戴设备。努力建设成为中国文化旅游装备制造基地。

  (四)生物医药产业园

重点布局鱼峰区,建设集研发、生产、流通及产业配套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大平台。重点发展针对心脑血管系统、跌打损伤、妇科儿科、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领域的生物药、化学药新品种、优质中药民族药,加快推进增强免疫力、辅助疾病治疗的保健类中成药研发生产,积极发展膳食补充剂、代餐食品、维生素、功能饮品、植物酵素等保健产品。加快发展医疗器械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高品质医学影像设备等,逐步实现国产高端医疗设备替代进口设备。着力打造成为广西最大的生物医药制造业集聚区。

  (五)精细化工产业园

重点布局柳城县、鹿寨县,建设以精细化工为主导,以新型盐化工为基础,科技、物流、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医药、农药、染料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延伸发展电池电解液溶剂、电池电极材料等专用化学品。拓展延伸氯碱产业链,积极发展高附加值、差异化的精细耗氯产品。着力打造成为百亿级精细化工产业园。

  (六)先进装备产业园

重点布局柳南区,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技术、高附加值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一代装载机、挖掘机、起重机等工程机械新产品,加快发展柴油机、变速箱、液压件、驱动桥、转盘轴承等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积极发展轨道计量器具、冷凝器和蒸发器芯体等产品。大力发展冲压模具、塑料模具、铸造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延伸发展上下游产业链,鼓励发展模具材料。打造成为千亿级先进装备产业园。

  (七)螺蛳粉产业园

重点布局鱼峰区、柳南区,加快建设鱼峰区螺蛳粉产业园、柳南区螺蛳粉生产聚集区,推动柳州螺蛳粉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发展预包装螺蛳粉,做强做大螺蛳粉骨干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建立螺蛳粉原材料生产加工基地,重点发展腐竹、花生、酸笋、米粉等原料加工产品,加快推进竹笋、螺蛳、豆角、大米等上游原材料种养殖,形成螺蛳粉全产业链。建成全国知名的特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八)铸锻造产业园

重点布局鹿寨县,加快铸锻造产业基地建设,打造高端、绿色、智能、可循环精密铸锻造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汽车、机械、轨道交通、建筑五金基础铸锻零部件产品,引进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加快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在铸锻造行业中的运用,构建绿色铸锻造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成为配套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节能环保的铸锻造产业基地。

6 柳州特色产业园区布局与发展导向  

县区

特色产业园区

重点发展方向

柳北区

装配式建筑产业园

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新型轻质墙体材料等

中国—东盟(柳州)旅游装备制造产业园

高端旅游交通装备、旅游基础设施装备、户外旅游运动装备等

柳南区

先进装备产业园

新一代工程机械产品、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模具等

螺蛳粉生产聚集区

预包装螺蛳粉、螺蛳粉原料加工等

鱼峰区

生物医药产业园

生物药、化学药、中药民族药、保健类中成药、医疗器械等

螺蛳粉产业园

预包装螺蛳粉、螺蛳粉原料加工等

鹿寨县

广西桂中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

实木家具、板式家具、木地板等

化工产业园

精细化工、新型盐化工等

铸锻造产业园

基础铸锻零部件等

柳城县

精细化工产业园

医药、农药、染料中间体等

  

三、一带:一条绿色产业带

依托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丰富的特色资源优势,推进建设绿色产业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竹木深加工、中草药加工及清洁能源产业,着力打造和延伸特色产业链,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一)融安县

重点建设浮石片区、高泽片区两个生态特色产业园区,依托融安县丰富的香杉、金桔等特色农林资源,重点发展香杉木材加工、金桔深加工、中草药深加工、茧丝绸深加工等产业,加快延长产业链条,完善生态工业原料基地、产业载体、物流基地等配套建设。将融安县打造成为具有特色的生态工业集聚中心,建设成为全国最大香杉生态产业基地。

  (二)融水苗族自治县

重点建设康田片区、和睦片区两个生态特色产业园区,依托丰富的木材、旅游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竹木加工业,加快建设广东廉江·广西融水扶贫协作产业园,做大做强香杉生态板材、定制家居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清洁能源等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将融水县打造成为生态原产地农林产品生产基地。

  (三)三江侗族自治县

重点建设程村工业片区、生态产业园两个生态特色产业园区。依托丰富的茶叶、茶油、竹木、旅游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特种茶等为主的茶叶加工业,以精炼食用茶油为主的油茶加工业,以竹地板、竹集成材、木门窗、装配式木结构为主的竹木加工业,积极延伸特色产品加工产业链。将三江县打造成为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

7 柳州绿色产业带布局与发展导向

县区

园区(片区)

特色产业

产业发展方向

融安县

浮石片区

竹木深加工、生物制药、制丝

香杉生态板、香杉板式家具、特色中草药植物提取物、中药饮片、中药制品、茧丝绸系列产品

高泽片区

农产品深加工

金桔、罗汉果等精深加工

融水苗族自治县

康田片区

木材加工、农产品加工、中草药加工

香杉生态板、家居装饰板材、蔗糖、茶籽油、花生油等农产品加工

和睦片区

木材加工

香杉生态板、定制家居

三江侗族自治县

程村工业片区

绿色建材

新型墙材、新型砖瓦、预拌混凝土

生态产业园

茶叶、油茶加工、竹木加工

茶叶、茶油加工、竹地板、竹集成材、木门窗、装配式木屋

  

  
  

1 柳州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布局图

  第六章重点任务

统筹推进补短板、锻长板、调结构、促融合,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推动创新发展,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按照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思路,着力构建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桥梁,推动产业发展不断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一)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支持和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汽车、工程机械、钢铁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创新中心。不断增强支柱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支撑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发展。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企业加强与有实力的科研院所、高校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在生物与制药、轨道车辆制造、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平台支撑。面向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依托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快组建机器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

  (二)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加快汽车、机械、钢铁等支柱产业重大技术攻关,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力争在汽车动力总成、自动驾驶系统、工程机械变速箱、驱动桥、钢铁节能高效轧制技术、钢铁流程智能控制技术等重点领域,攻克一批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实现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转变,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品和标准,占领产业技术高地。力争在城市轨道交通、智能电网、机器人、生物技术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成长。

  (三)推进创新成果转化

加快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鼓励重点企业推进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促进创新成果在生产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不断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进整机企业、配套企业和科研院所构建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机制,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促进成果转化。建立并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投融资机制,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加大企业、科研院所、重点高校创新资源的整合,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以市场化的手段,创建一批共享便捷、对接精准、具有自我造血能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打造区域科技成果交易转化聚集区。

  二、加快产业联动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依托柳州工业基础,主动融入国家、自治区重大战略,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积极推动产业联动。不断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形成新格局。

  (一)大力推进市域产业间联动

依托支柱产业的规模优势,加强产业间联动发展,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延伸产业链。加强钢铁产业与汽车、机械产业联动,以本地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研发汽车、工程机械用钢新品种、新产品,不断提升本地用钢规模。推动钢铁产业与建筑产业联动,加快发展钢结构厂房、钢结构房屋民宿、轻钢别墅等装配式建筑用钢,加快钢铁产品结构调整。利用汽车整车产品升级的机会,加强与电子信息、移动通信龙头企业合作,加快发展汽车电子、汽车信息系统产品,推动汽车配套产业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积极推进汽车轻量化发展,大力发展汽车用铝合金轮毂、缸体、缸盖。加快发展汽车用改性塑料,进一步扩大使用规模,推动汽车产业与铝加工产业、塑料产业联动发展。

  (二)主动融入大湾区产业联动

积极探索与大湾区产业联动,充分发挥贵广高铁、南广高铁和正在建设柳广铁路的通道优势,加快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重点在智能家电、现代林木加工、服装加工等产业领域,精准引进和承接产业链企业和项目,打造一批龙头引领、链条完善、集约发展的产业集群,加快柳州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柳州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依托双方的各自优势,重点推进智能电网、机器人、智能装备、工业设计等新兴产业合作。深度挖掘产业合作潜力,共建利益共享的产业链,形成双盈互利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强柳州市与粤港澳大湾区高端科技与高精尖人才合作,利用大湾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嫁接改造柳州汽车、机械等传统产业,加快承接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共建区域产业链、创新链。

  (三)积极加强北部湾产业联动

抢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加强与北部湾城市群产业联动,积极推进柳钢柳州本部基地与防城港基地产品差异化、市场区分化、原料燃料协同化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柳州钢铁、机械产业与北部湾海洋经济产业联动发展,加强与船舶制造龙头企业合作,依托柳州产业基础,为北部湾先进邮轮、大型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提供船用中板、大型钢铁结构件、核心机电零部件配套产品,积极融入北部湾产业链。积极参与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不断提升柳州工程机械、港口运输机械、起重机械、水泥等产品在北部湾市场份额。利用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和区位优势,鼓励重点企业建立汽车、工程机械出口中转基地,提高中转出口效率,降低产品出口成本,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

  三、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充分发挥产业龙头带动作用,通过扶龙头、引龙头、育龙头,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填平补齐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加快聚集发展。

  (一)扶持壮大本地龙头企业

进一步做强做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支持汽车龙头企业围绕增资扩产、改造升级、延伸链条、补齐短板等方面建设实施项目,加快传统汽车转型升级,提高新产品研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能力,鼓励汽车企业全球化布局,开拓海外市场。加快钢铁龙头企业多元化发展,推动钢铁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延伸,做优做强精品钢材主业。积极拓展冶金全产业链,加快发展钢铁深加工、物流与贸易、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不断提高钢铁企业资产运营质量。鼓励机械龙头企业通过改革改组、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整合品牌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机械龙头企业产品升级,延伸拓展工程机械、建筑机械系列产品,加快海外发展步伐,深度融入国际供应链体系。

  (二)引进新兴产业龙头企业

积极开展精准招商,在轨道交通、装配式建筑、智能电网、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进一步加强与已引进国内、区内龙头企业的合作,加大土地、资金等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推动企业逐步由产品组装向产品研发制造拓展,不断延伸产品链,创建本土品牌,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逐步打造一批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瞄准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未来产业,加大央企、大型国企及优强民企的定向招商,引进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上下游衔接好的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三)培育细分行业龙头企业

围绕机械、食品、林木加工、服装加工等细分行业领域,选择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引导企业专注细分市场的产品创新、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推动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向企业聚集,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产品,支持企业加强创新能力,提高质量效益,向专业化发展,力争获得国家、自治区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及冠军产品企业,巩固和提升国内外市场地位。积极推进龙头企业+配套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支持培育汽车、机械上下游关键配套龙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管理提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主机龙头企业与配套龙头企业共生促进的良性发展新生态,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壮大。

  四、加快产业高端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通过开发高端产品、创建高端品牌、推动高端装备应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层次迈向中高端。

  (一)推进高端产品研制开发

鼓励企业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大力提升产品开发能力,狠抓产品创新升级,通过创新生产工艺流程、提升装备水平、改进外观设计,在汽车、机械、食品、生物医药等行业开发、生产一批满足个性化需求、智能化水平高,主要性能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端产品,抢占技术高点和拓展新市场,提高产业竞争力。积极引进补链延链产品,在轨道交通、智能装备、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等行业,通过加强与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引进、开发一批填补柳州空白的高端产品,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二)加快高端品牌培育建设

在汽车、机械、食品等产业领域选择一批品牌价值高、创新能力强、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通过夯实品牌基础、树立品牌形象、推动品牌创新、加快品牌国际化,着力弘扬老品牌,做强大品牌,培植特色品牌,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高端名牌产品,逐步实现由柳州产品柳州品牌的转变,不断增强品牌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品牌集群多元化发展,在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装配式建筑、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培育一批柳州新品牌,推动制造业品牌高端化发展。

  (三)推动制造装备高端升级

聚焦重点产业、关键环节、重要工序,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有序推进制造设备数控化改造和升级换代,推进企业制造装备高端化升级。加大数字化装备普及推广力度,鼓励汽车、机械、铸锻造、食品等行业企业积极应用高性能数控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自动化专用设备等先进装备,优化改进工艺流程和组织方式,实现关键工序核心装备升级换代。鼓励钢铁、化工等行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端落后装备,按照绿色发展要求采用节能环保型先进高效装备及成套工艺技术装备。

  五、加快向数字化转型,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数字化改造,提升智能产品和装备的研发能力。

  (一)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造建设

着力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和销售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实施关键环节机器换人,加快工业机器人在重点制造行业的规模化应用,鼓励骨干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示范试点建设,积极运用智能成套装备,推进建设智能化生产线,带动全行业生产制造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加快高端数控装备、3D打印、人工智能等装备和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积极推广运用先进适用的信息化辅助设计系统和信息化辅助制造系统,推动企业实现装备智能化、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

  (二)着力推进产品智能化升级

推动传统产品和装备智能化改造升级,引导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发展,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构建车联网综合应用体系;促进机械装备向智能化发展,突破一批智能制造核心技术,研究开发一批成台(套)智能装备。引导低压电器、家电、家具等向智能家居产品发展,大力发展智能电器、智能仪表、智能家电等产品。加快新兴智能产品和装备开发,围绕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智能电网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支持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积极开发智能轨道交通装备、服务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输变电装备等产品。

  (三)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培育新场景和新模式,鼓励企业围绕生产流程,在设备运行、工艺操作、质量检测、物料配送等生产现场进行数据采集、传输、集成、分析与反馈。支持企业开展生产设备联网及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环节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控制和工业互联网安全水平。加快推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在汽车、钢铁、机械、食品产业的融合创新。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方向,推动全流程全链条智能化,大力推进制造过程从单项或分散的制造技术信息化应用,逐步向计算机集成制造和虚拟制造等信息化制造的高级阶段发展。

  六、加快向绿色化转变,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低碳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资源利用高效化、区域经济循环化发展,加快构建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为重点的绿色制造体系。

  (一)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鼓励建材、食品、化工等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在钢铁、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行动,促进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绿色园区,以河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鹿寨经济开发区两个自治区级绿色园区为切入点,积极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加快构建以全生命周期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涵盖采购、生产、营销、使用、回收、物流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推动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

  (二)持续推行节能清洁生产

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新的发展空间。抓好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耗工作,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强化新建项目节能管理,加快淘汰国家明确的产业结构调整淘汰类产品、工艺和装备。引导传统产业向清洁生产方向发展,加快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三)加快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促进企业、行业、园区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和资源共享。积极推进化工、冶金、制糖等行业大宗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点培育发展氯碱化工精细化工、大宗工业固废新型建材、糖肥等领域精深加工产业链。持续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设施共建共享、副产物交换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加强废旧金属、废塑料、废旧铅酸电池及锂离子电池、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合成材料等回收利用,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七、加快向服务化转型,强化产业配套支撑

引导制造业企业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从单纯制造产品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不断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展。

  (一)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

以制造为基础、服务为导向,引导制造业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制造与服务的融合,提升研发设计、市场拓展、品牌运作等服务的核心价值。鼓励整车企业及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拓展车辆或装备产品在线数据采集、运行分析、故障诊断、系统维护和设备升级等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逐步实现从产品制造向产品增值服务转型。引导和支持工程机械、预应力机械等领域的龙头企业,以制造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为突破口,提供网络化的产品设计、方案咨询、系统设计、交易支付、成套安装和运行维护等一体化服务,加快建立基于服务大数据的专业化、开放型工艺数据中心、远程监控中心、维修诊断中心,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促进企业由产品提供商向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商转变。

  (二)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化,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创新设计服务模式,提高工业设计在产品开发升级中的地位。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发展。大力发展工业电子商务,引导工业企业自建网络平台或依托第三方平台开展网络营销业务,开展在线采购、产品管理和营销售后服务。大力发展物流服务业,促进物流与供应链、电子商务等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实施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企业的产业链整合。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打造一批现代物流园区、科技创业园、保税物流中心等服务业功能集聚区。

  (三)引导企业服务化转型

引导制造业企业专注核心产品研发、制造,支持大中型企业推动内部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离与发展,将生产流程中非核心但具有比较优势的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等环节从企业分离设立独立企业,为行业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生产性服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链多主体协同发展。引导大型龙头企业发展制造业服务外包,推动企业以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研发设计等业务流程外包为重点,支持购买专业化服务,实现包括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生产规划、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在内的全过程管理,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八、夯实产业基础能力,补齐产业发展短板

大力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强化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建设,着力提升整车、整机配套能力。

  (一)大力发展基础零部件

围绕汽车、机械整机配套需求,大力扶持发展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强度、长寿命以及智能化的基础零部件,补齐产品短板,增强配套能力,努力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的保障能力。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快提升大型、精密锻造、铸造基础件技术水平,提高制造能力,扩大产业规模,增强配套能力。加快发展冲压、注塑模具,不断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大力发展电控喷油系统、动力总成电子控制、电机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等汽车基础零部件,加快发展轴承、齿轮、液压件、气动元件、密封件、紧固件等机械基础零部件,不断增强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能力,推进整车、整机产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提升。

  (二)加快提升基础材料

围绕汽车、机械、钢铁支柱产业,加快推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的关键基础材料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超高强汽车钢板、汽车用铝合金、改性塑料、特种橡胶等基础材料,着力提升性能和质量稳定性,降低材料综合成本,推进关键基础材料升级换代,不断提高专用材料自给保障能力和制备技术水平。加快发展镍基双相钢、核级不锈钢等特种钢新材料,推进建设特种钢线棒材原料供应基地,不断增强特种钢新材料的供应能力,带动下游线棒材加工产业链企业聚集。依托现有基础,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大力发展合成云母、珠光颜色材料、石墨烯材料,推进规模化发展,积极融入国内产业链,在基础材料发展取得新突破。

  (三)突破基础工艺技术

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促进绿色发展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提高产品可靠性、性能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先进制造工艺,资源能源高效利用、节能减排、质量安全、安全生产的绿色制造工艺,提升自动化、信息化、成套化水平的智能制造工艺。在精密机械加工工艺、高精度激光焊接工艺、无模化铸造成型工艺、轻量化材料成型制造工艺等先进基础工艺上取得突破,加快先进基础工艺在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应用。实施产业链重大基础技术攻关,在汽车动力总成制造技术、高可靠性智能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一批关键基础技术取得突破,攻克一批基础技术瓶颈。

  九、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立足产业发展实际,推动产业链更新再造和价值链升级,加强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安全性和自主性,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一)做强支柱产业链

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以汽车、钢铁、机械支柱产业为重点,推动强链、延链、补链,打造广泛联结、紧密互动、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链,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做强汽车产业链,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提高零部件自主可控能力,针对产业链短板,大力发展汽车电子、汽车芯片、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配套产业链,加快发展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智能网联相关零部件等新四化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不断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延伸钢铁产业链,重点发展精品长材、汽车薄板产品,积极推进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努力建设绿色节能钢铁产业。补齐机械产业链,重点发展大型、智能化、节能型工程机械产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机械、环保机械、矿山机械,加快基础零部件研发制造,不断增强产业发展保障能力。

  (二)壮大新兴产业链

立足现有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加快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发展,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向上下游延展、向终端产品迈进、向新增长领域集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链。加快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积极发展配套产品,推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积极推进信息产业、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在传统产业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升级中,带动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加快发展,推动智能终端、光电显示等产业集聚发展。加大节能环保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延伸拉长钢铁、化工、制糖节能环保产业链,加快推动工业低碳绿色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快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推动现代中药、生物制品产业规模扩大。通过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加快形成工业发展新动能。

  (三)提升供应链水平

着力增强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打造要素聚集、上下贯通、相互配套、稳定安全的供应链体系。支持重点企业发展服务外包,加强与供应链企业合作,共同打造新型制造模式。培育一批供应链重点企业,建设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供应链服务。充分发挥汽车、机械、家电等总装企业对上游各个环节企业的本地化聚集效应,争取将更多的优质供应商聚集在柳州周边,形成区域性产业链闭环,实现本地化配套,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重点产业竞争力。搭建重大集群及关键产业链对接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建立密切的产业链供应链关系。

  十、加快开放合作布局,融入双循环新格局

加快推进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推动更高层次对外开放。加大制造业领域促消费、扩投资力度,着力构建以内循环为主,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一)不断深化区域合作

积极参与珠江-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主动融入粤桂黔滇协同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产业合作,促进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智能电网等行业协作配套,加强跨区域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加强与珠江、西江流域上中下游省(市)产业合作,以产业承接为重点,聚焦大数据、大健康、大物流、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三大三新产业,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拓展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产业合作,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承接,建设一批产业承接转移工业园区。借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进一步构建向南向西产业开放桥头堡。充分发挥来宾、河池市能源资源富集优势,强化区域产业合作,引领区域产业集聚发展。

  (二)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发挥汽车、机械、钢铁、轨道交通等产业比较优势,瞄准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和地区,利用现有设备、成熟技术、优势产能、市场网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承包、服务外包和劳务合作。聚焦东盟原料、市场,大力发展汽车、机械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链,鼓励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走进东盟,建设海外原料供应基地、加工生产基地、销售基地和维修、服务网点,探索建设中国—东盟产业转移合作区。支持专注国外市场的企业转向开拓国内市场,在国内和东盟国家建立相互配套的生产基地。推动龙头企业国际化发展,支持企业海外投资,建立境外产业基地、研发中心。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柳州)汽车产业合作发展论坛、中国东盟工业设计与创新论坛等载体和平台,重点推动汽车和机械行业企业利用优势产品和核心技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业投资和技术合作。

  (三)培育新型消费模式

加快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推进互联网和各类消费业态深度融合,顺应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和疫情期间涌现出来的新需求,大力培育绿色消费、信息消费、数字消费、智能消费、康养消费等新兴消费增长点,推动新型消费扩容提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制造业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加强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推进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智能轨道交通、新能源充电桩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七章支撑体系

十四五期间,以高质量要素支撑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和强化资金、人才、能源、土地、交通等要素支撑,为工业企业发展提供全要素、全链条支撑保障。

  一、资金支撑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强财政资金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持,重点投向智能制造、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发展、高端装备等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根据重点发展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研究不同的配套扶持政策,强化产业引导。发挥金融资金参与作用,支持金融机构对接制造业转型升级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围绕核心企业,开发和推广供应链金融产品,满足小微企业发展需要。稳定实施对重大工业项目贷款贴息政策,撬动更多金融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切实解决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资金瓶颈。吸引社会资金广泛投入,统筹安排财政专项资金,以引导基金的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积极带动社会资本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投资和扶持力度。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的扶持力度,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扩大直接融资渠道。

  二、人才支撑

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强化对企业家能力的培养提升,打造一支掌握现代经营理念,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影响力,具有真正企业家精神的现代企业家队伍。加强企业管理队伍建设,围绕重点行业培养行业领军人才,推进企业高端管理人才培育职业化、市场化。加大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打造全国范围的人才引进渠道,建立高层次人才共享库,鼓励企业以项目引进、技术支持、双创等形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完善人才公寓等设施建设、拓宽非柳籍人才就业补贴等支持政策,吸引优秀人才落户柳州。加强新时代工匠培养,建设工匠式产业工人队伍。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在高等院校建立一批实训基地,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在重点园区和骨干企业新建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育一批柳州工匠

  三、土地支撑

提高工业用地增量,统筹安排新增工业用地指标,确保签约项目顺利推进,创新工业用地供给形式,推进土地利用指标向工业用地倾斜,重大工业项目优先列入年度用地计划。优化土地存量,积极盘活存量用地,建立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分配与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挂钩制度,积极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和工业园区区域评估试点工作。探索实施飞地经济”“异地建园等发展模式,提升园区发展动能。盘活闲置土地,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逐步建立工业园区低效闲置土地和厂房退出机制。全面清理闲置用地,积极盘活闲置的工业厂房、企业库房和物流设施等资源,提高园区承载能力。

  四、交通支撑

推进铁路建设,加快柳州-梧州-广州、柳州-贺州-韶关铁路建设,争取开工建设南宁经柳州至衡阳等高速铁路,衔接衡阳、怀化、贵阳、南宁、韶关、梧州等方向,进一步加强交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畅通柳州北上通道,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加快公路建设,加快桂林至柳城高速公路、融安至从江高速、柳州至覃塘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航道建设,重点推进西南水运出海北线通道(省界至柳州)航道整治工程、红花二线船闸、柳江柳州至石龙三江口级航道工程建设。

  五、能源支撑

强化电力保障,加快建设智能电网,合理规划供电容量和电网结构,建成桥头站、满塘站、鹿南站、鹅山站等220KV变电站。有序发展清洁能源,开展分布式光伏项目,有效利用太阳能。统筹优化风电开发建设,优先推动集中式风电场建设,重点推动三江、融水、融安风电建设。强化石油天然气保障,积极推动柳城天然气支线、柳城融水融安三江天然气支线管网建设,全面实现县县通天然气,打通天然气干线管网南气北上通道。推动鹧鸪江油库扩容升级,进一步加强油气供应保障。

  第八章保障措施

  一、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加强规划统筹,促进与自治区上位规划、柳州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的衔接协调。建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针对规划执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组织会商研判,进行精准调度,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强化规划衔接,各区县(开发区)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要在发展方向、产业定位与市级规划保持一致,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强化年度计划,实施规划年度监测,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制度,完善规划动态修订机制,及时反应和反馈新形势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进行必要调整。

  二、健全项目管理体系

加强市、县区相关部门联动,实行项目分级推进制,建立专人跟踪协调、分工明确、职责到位的重大项目联合推进机制。全力推进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双百双新项目、市级层面推进的重大产业发展项目、233项现代制造城重大项目,以及工业振兴545项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全流程管理,及时梳理项目建设进度。加强投资前期工作和项目库建设,结合工业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收集、整理、策划工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建立并不断完善项目库,形成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策划一批的良性循环。

  三、增强园区承载能力

持续提升园区集聚能力,完善工业园区规划,推进工业项目入区进园,提高园区投资效率和产出水平,培育壮大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进一步优化各工业园区产业定位和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促进产业链高效合作,推动各县区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不断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建设标准厂房,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备的标准厂房,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工业园区道路、电力、通讯、给排水及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大力实施产业大招商三年攻坚行动,按照30条产业链招商图表,强化与重点行业商会及协会对接,组织开展专项招商活动,精准引入建链强链补链延链项目。瞄准世界和国内500 强企业、跨国公司、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引进有实力、有技术、有品牌的大企业,大力引进龙头型、旗舰型、配套型的产业支柱项目,着力打造新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重点承接电子信息、食品、轻工业、新材料等产业转移。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做好项目服务最后一公里工作,精准服务签约项目,提高项目协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和竣工投产率。

  五、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优化拿地即开工等服务模式,对重大产业项目,在立项备案、规划、土地审批、工商登记等环节,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手续,加快审批进程,提高审批效率,为企业解难点、疏堵点、除痛点,全力营造最适宜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切实将减税降费等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千方百计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自主经营权和创新权益。

  六、强化服务企业效能

建立工业振兴特派员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市、县(区)分级派出干部联系服务重点工业企业,实现全市重点工业企业精准服务全覆盖,突出帮扶停产减产工业企业复产稳产,帮助有增长潜力的工业企业扩产增产,帮助工业企业掌握政策、用好政策,推动政策精准落地见效。建立健全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协调解决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完善重点企业及项目联络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清单、问题清单、任务清单三张清单制度,并逐项落实到位。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 送:市委办、市人大办、市政协办。  

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1228日印发

返回 柳政发

首页

走进柳州

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回应

数据专题

索  引  号:
11450200007604210R/2021-162676
主题分类:
发文单位:
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1年12月22日
标  题:
柳政发〔2021〕38号 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柳州市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柳政发〔2021〕38号
发布日期:
2021年12月28日
效力状态:
文件下载:
相关解读:

柳政发〔2021〕38号 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柳州市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分享至:
×
×